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409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621.
对炼油厂污水汽提装置原料污水罐的罐外水力清理方法进行了总结,重点叙述了清罐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整个施工过程应注意的关键事项。  相似文献   
622.
青铜峡灌区水稻田化肥氮去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青铜峡灌区是我国古老的特大型灌区和粮食主产区之一,灌区农田氮肥的过量施用已经导致化肥氮向水体流失.用15N示踪微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青铜峡引黄灌区习惯灌溉量条件下水稻田化肥氮素去向.结果表明,施氮量为当地习惯施氮300kg.hm-2时,水稻吸收的化肥氮在籽粒中最多,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45.93%,吸收的土壤氮约占52.63%;作物中的回收率为27.90%,在0~90cm土壤中的残留率为23.31%,作物-土壤体系中的回收率为51.21%,氮肥的损失率为48.79%;氮肥除了被当季作物吸收和部分以矿质氮残留在土壤中外,灌区19×104hm2的水稻田化肥氮年流失量为2.78×104t,生产1000kg水稻(净籽粒),排放纯氮20.17kg;在0~90cm土壤层中均有化肥氮残留,残留化肥氮主要富集在表层0~30cm,在60~90cm检测到化肥氮,说明青铜峡引黄灌区在习惯灌溉量条件下,水稻田当季的化肥氮淋溶到90cm以下,成为浅层地下水的潜在污染源.  相似文献   
623.
河套灌区不同灌季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东段乌拉特灌域为研究区,在春灌、夏灌和秋浇(2005年4月、7月和11月)3个不同特征灌季进行采样分析,应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中的普通 kriging 法,对研究区0~20cm土壤中氮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时期土壤中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理论变异函数模型主要为球状、高斯和指数模型,与实际变异函数间的残差平方和在0.0009与0.1238之间,拟合效果较好;除11月铵态氮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外.其它参数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在4、7月土壤中总氮元素含量大体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研究区整体土壤总氮和硝态氮含量4月最高、11月最低,土壤铵态氮含量7月最高、11月最低.土壤中氮元素的上述时空变异受研究区地下水位、引水和农田排水不同期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4.
灌区上游水源区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及实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灌区上游水源区所产生的巨大生态效益对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对灌区上游水源区生态价值要素的识别,构建了包含4个层次、18项评估指标的灌区上游水源区生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区域生态价值的整体构成。并以淠史杭灌区的上游水源区为例,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等定量的方法,分别从物质产品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两方面评估了其生态价值。结果表明:淠史杭灌区上游水源区的生态价值总量为425.17亿元,充分体现了上游水源区对下游乃至全社会做出的巨大生态服务贡献。  相似文献   
625.
我国是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和综合整治水资源的现状都将面临很多的问题。本文重点从两种发展趋势出发,将原有的雨污合流排水方式根据水环境的情况逐渐的使用雨污分流排水方式来逐渐替代,同时要通过对雨水处理厂的建设,从而完成排水后续方面的工作问题,形成一个符合目前水环境的整体排水体系,实现真正的雨污分流,达到改善排水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26.
估算城市水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是合理进行水资源规划、保护水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采用浓度-价值损失率法估算了滨州市2001~2008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价值损失,求出了生活污水COD、氨氮和工业废水COD、氨氮的浓度-价值损失率曲线的拐点分别为(275.3,50)、(33.0,50)、(330.4,50)、(45.1,50);由于COD和氨氮的污染,滨州市2001~2008年的污废水年均价值损失大约为17409.98万元,其中生活污水价值损失约占6536.02万元,工业废水价值损失约占10874.95万元,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7.
污泥热解过程中,辅料是影响热解产物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添加废弃生物质辅料——稻壳(0、25%、50%)对污泥炭性质、结构和重金属含量、生物有效性及生态风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稻壳添加比例为50%时,污泥炭产率及其H/C和O/C比均为最小值,而其pH值和比表面积均达到最大值,污泥炭芳香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添加稻壳致污泥炭所含重金属存于生物有效态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RAC风险评估,稻壳添加比例为25%时,较原污泥,污泥炭中Cu、Zn、Mn和Ni 4种元素风险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而当添加比例为50%时,污泥炭中除Cu元素以外,其余各重金属风险等级均为低风险或无风险.表明污泥与稻壳共热解可有效降低污泥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且当稻壳添加比例为50%时处理效果最优,本研究结果为污泥与稻壳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8.
分析铜渣组成结构和形貌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铜渣与含砷污酸反应行为及脱砷规律,阐明了反应动力学过程,揭示了铜渣除砷机理.结果表明:在铜渣用量为0.2g/mL,反应温度为23℃,反应时间为24h的最优条件下,铜渣的最大去除容量达到25.89mg/g,除砷率达到99.56%,并且除砷后铜渣的砷浸出浓度低于5mg/L的危险废弃物界定限值,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铜渣除砷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该过程受铁离子释放速度限制,离子交换吸附和化学沉淀方式同步进行实现了砷的脱除,两种方式的结合有利于砷的稳定化.铜渣与污酸反应释放大量的铁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吸附与砷酸根离子发生沉淀反应,形成较为稳定的砷酸盐及其衍生化合物,进而达到除砷目的.铜渣表现出优越的除砷性能,为重有色冶炼污酸处置提供了一种高效和低成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9.
招标信息     
一、新建垃圾处理厂项目项目性质:新建开工时间:2015年5月竣工时间:2016年项目预算:约1.76亿元资金来源:自筹资金资金落实情况:已到位相关工程:围墙工程、渗滤液处理工程、封场覆盖系统工程、填埋气体导排系统工程、雨污分流工程、取水泵站工程、防渗工程、道路工程、土建工程、渗滤液处理站、管网工程等。相关设备:分拣机、消防设施、破碎机、装卸机、挖掘机、发电机、焚烧炉、自动化控制设备、强弱电系  相似文献   
630.
长期污灌条件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长期污灌条件下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状况及环境风险,选取典型污灌河流汪洋沟沿岸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对污灌区土壤和小麦植株中重金属Cd、Pb、Cu和Zn含量进行分析,并对重金属污染现状、潜在生态风险和潜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污灌土壤中Cd、Pb、Cu、和Zn含量虽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但均高于清灌土壤和上壤背景值,已表现出积累现象.污灌小麦部分样本Pb和Zn含量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3.1%和15.4%.Cd、Pb、Cu和Zn 4种重金属污染等级均为安全,说明重金属含量尚未达到警戒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d的生态危害系数最高,表现出中等生态危害程度;Pb、Cu和Zn表现为轻微潜在生态危害.健康风险评价显示,4种重金属的单一健康风险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其综合污染风险指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风险,且重金属对儿童的健康风险大于成人,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