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网虫 《沿海环境》2000,(10):13-14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是一个拥有18000公里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这片“蓝色国土”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国家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的海洋产业产值从80年代的不足100亿元,跃升为90年代末期的3500亿元。然而走向新世纪的我国“蓝色国土”的生态环境却出现了危机,根据十多年来的连续监测和研究显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正在呈继续恶化的趋势。 据第二次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严重,个别海域滩涂已经成为无生物区;海洋生态系统退化,黄海、东海的大海洋生态系统和南海的珊瑚礁、红树林…  相似文献   
112.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给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带来生态劣变。’98大洪灾的暴发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要求人们在生产经济活动中 ,遵循自然规律 ,根据生态功能特点 ,因地制宜 ,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 ;维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以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3.
长江特大洪灾是生态破坏危及环境安全的典型例子,直接与流域内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围湖造田,经济开发过速,倾倒垃圾堵塞江湖和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上升有关。根本的防治对策,在于改变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4.
李龙 《沿海环境》1999,(1):29-32
汹涌的涛涛洪水,伴随着1998年的夏天一同到来,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一座座美丽的城市,乡村,一个个温馨的家园,瞬间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人们用“世纪洪水“,“百年一遇“的字眼来叙述着这场洪灾,被引以为豪的母亲河在世纪末给人留下关于人类生存危机的困惑与思考,人们从自然走进了人类自己所设计的现代文明社会,可大自然给人的并不都是温馨的回报,背离自然盲目索取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  相似文献   
115.
在对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洪灾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洪灾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相关因素,证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加剧洪灾发生的频率与危害程度,对此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6.
蔡明理  杨达源 《灾害学》1992,7(3):61-66
2000a来,长江荆江河段的洪灾与治理一直是举国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荆江洪灾史料的分析,发现荆江洪灾多数发生在气候比较寒冷时期,特别是在寒冷时期中的温暖期内。荆江洪灾的发生主要与上游洪流水量过猛有关,其次是由本区雨季连续阴雨和暴雨所造成。成灾的基础是河间平原地区的相对沉降,造成泄洪不畅。治理荆江洪灾的主要途径可考虑分洪出流措施。  相似文献   
117.
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压力,加上保护不力,使长江流域上中游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对长江流域各省市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调研表现,与长江流域洪灾加剧紧密相关的生态破坏主要是: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严重;坡地盲目开垦,水土流失加重;消中剧。蓄洪容量减小;泥沙大量淤积,河道泄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8.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均经历了100年罕见的特大洪灾。据初步统计,受灾面积达212万km2,倒塌房屋497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为确保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能做到生产与生活统筹,治标和治本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避免工作的盲...  相似文献   
119.
洪涝灾情的准确测度需要同时兼顾淹没区的面积大小和淹水时长信息。利用淹没区内由水和作物等多种地物所组成的"复合水体"不同于水体的波谱时间变化特性,将不同洪灾时期的水体指数和植被指数进行信息复合,以有效凸显水体和洪涝淹没区之间的影像差异,据此进行了灾初期、峰期和中后期等3个时次受淹范围的有效识别。在此基础上,根据洪涝灾情随着淹没时长而加重以及灾区内淹水时长非均匀分布的特性,建立基于淹没时长的受淹面积不等权参与的洪灾扩展动态度指数(Variation Index of Flood,VIF)和区域灾情比较指数(Comparison Index of Flood Disaster,CIFD)两种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鄱阳湖区2016年夏季农业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上述两种模型不仅可以准确获取鄱阳湖区本次农业洪涝灾情的演变趋势,而且能够方便地对比分析区域内不同地方的受灾程度。鄱阳湖区在2016年6月23日~7月25日期间的洪涝灾情具有由弱增强再趋弱的特征,其VIF指数由初始阶段(6月23日~7月9日)的3.75降至后续阶段(7月9日~7月23日)的1.29;鄱阳县是研究区内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其CIFD指数值居于研究区内各受灾县市之首,该县受灾总面积以及多次被淹的灾区面积均高于其他县市。  相似文献   
120.
(续上期)十三、防洪灾”三字经” 水有利,洪为患,蓄水库,要加固;汛期到,易有险,听预报,早疏散;遇山洪,寻脱险,被独困,勿涉水;建筑物,大树端,躲身处,必选坚;防洪物,要齐全,久储存,常查看;抗洪灾,有预案,措施多,才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