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1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论外来生物入侵预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来生物入侵给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诸方面都带来了极大危害,成为引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何应对和解决该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循着预防优于治理的思路,分析了构建外来生物入侵预警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外来生物入侵预警机制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架构了该预警机制体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82.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外来物种入侵、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气候变化等原因,世界上的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83.
为了解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密度下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滩涂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影响后果,于2008年7月在浙江省中部沿岸潮间带上区选择互花米草浓密区、稀疏区和光滩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互花米草密度调查。对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浓密区大型底栖动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分类多样性指数(Taxonomic diversity index)和分类差异指数(Taxonomic distinctness)均低于其他两种生境,且以上各项参数与互花米草密度呈负相关关系;②稀疏区大型底栖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高于光滩,种数相等,但稀疏区种间的差异程度高于光滩;③浓密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稀疏区和光滩差异均较大,而稀疏区与光滩差异较小,此外,群落差异程度与互花米草密度差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4.
生物入侵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入侵随着全球化进程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外来物种已经被视为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全球威胁的因素之一。生物入侵的影响巨大,开展预测工作以便在一开始就发现并阻止外来种侵入,为生物入侵提供最优化的监测和早期控制手段。为此,本文从环境的可侵入性和外来种的入侵性两个方面综述了目前生物入侵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以便为外来种引入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
评估了调水对大伙房水库水质、渔业生产、生物入侵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伙房水库水质超过国家Ⅱ类水体标准的有总磷和总氮2项,分别超标24.3%和73.4%。桓仁水库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分别超标2.4%和35.9%。说明桓仁水库上游存在农药、化肥等有机污染。桓仁水库水质好于大伙房水库。因此,调水后将降低目前大伙房水库总磷含量,改善水质。引水可能对大伙房水库渔业生产造成一些影响。采取科学措施可以防止大银鱼、池沼公鱼的生物入侵。  相似文献   
86.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同时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外来入侵植物可能对温度升高做出积极地响应。文章研究了不同温度(22、26和30℃)处理对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种子萌发、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化感作用的影响,探讨三叶鬼针草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策略。结果表明;温度为22和26℃比30℃有利于三叶鬼针草种子的萌发。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三叶鬼针草的株高、生物量和叶面积,三叶鬼针草幼苗增加对茎和叶的生物量投资。同时相同浓度的三叶鬼针草水浸提液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的化感作用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促进了三叶鬼针草的生长,改变生物量分配模式同时增强了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温度升高可能是促进三叶鬼针草入侵的生态环境因子之一,未来全球气温变暖可能使其入侵加剧。  相似文献   
87.
许多土著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被外来植物改变,并因此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随着全球化的提速,这样的改变已经是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风险源.揭示土著群落可入侵性的机制,阐明群落抵抗外来种的主控因素,可为入侵预警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土著群落可入侵性主要理论的生态学原理发现,这些理论聚焦于天敌、资源、非资源因素及其相...  相似文献   
88.
人们一直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引入成千上万的外来物种,其中多数是有益的或至少是无害的,但少数转化为入侵种对环境、经济或人类健康等造成巨大危害。无论有益或有害,引入者本人通常既无法获得相称的收益亦不会付出相称的代价,这一事实表明外来物种是外部性的典型例证。生物入侵主要关乎外来物种的负外部性问题,因而产生了使其内部化的需要。在对生物入侵的类型进行了细分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工具探讨了生物入侵的外部性问题与内部化对策,认为市场力量主导型的科斯方案有较大局限性,传统的政府管制型庇古方案仍应承担主要角色,同时不应忽视道德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作为中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秦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人为活动穿梭其中,使得外来植物得以侵入并迅速蔓延和扩张,势必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然而这些外来种的入侵现状、危害与风险等信息还缺乏全面详细的研究,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因此亟待全面系统地研究秦岭林区外来植物的相关现状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入侵风险评估。通过野外调查秦岭中段南北坡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现状、生境类型、扩散趋势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秦岭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体系,对该区外来植物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提出防范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秦岭外来植物有131种,隶属33科87属,主要集中在菊科(Asteraceae)、苋科(Amaranth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其中菊科植物数量最多(35种),占总种数的26.7%;2)秦岭外来植物传入年限主要集中在50-150 a之间(54.2%),大部分通过有意引入和无意引进带入国内(75.6%);3)秦岭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体系涵盖外来植物入侵性、已入侵分布现状、扩散性和危害与影响4个方面,共设置了13个指标。131种外来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