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60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522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研究了碱/抗坏血酸(H2A)活化分子氧体系(碱/H2A体系)氧化水中三价砷(As(III))的过程与机理.考察了pH、H2A浓度、As(III)初始浓度、水中常见阴离子(Cl-、NO3-、HCO3-)和有机质富里酸对As(III)氧化效率的影响,通过自由基抑制实验及电子自旋共振(ESR)鉴定了体系中的活性氧物质(ROS),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了H2A的降解产物.结果表明,在pH=9~12范围内,pH值越高,As(III)氧化速率越快;pH=10条件下,随着H2A浓度从0.05 mmol·L-1增加到1 mmol·L-1,反应1 h后,As(III)氧化率从24%增加至92%.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2O2是碱/H2A活化分子氧体系中氧化As(III)的主要ROS,它主要来自碱性条件下H2A与分子氧的单电子或双电子反应,同时,体系中H2A也发生了氧化性降解.碱/H2A体系可用于含砷废水的预处理,并与离子交换吸附方法联合,实现高效除砷.  相似文献   
92.
以剩余污泥为底物,研究了碱处理pH对污泥有机物溶出,水解产生的氨基酸种类和构型以及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分别采用2种动力学模型对产甲烷过程进行拟合,并利用Spearman分析考察了氨基酸与产甲烷之间相关性。结果显示:碱处理pH为11时COD溶出率最大,最终累积产甲烷量较空白组提高了1.4倍。改进Gompertz模型对产甲烷过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系数均在0.989以上,误差范围在3.9%以内。碱处理可提高水解产物氨基酸含量和种类,溶出的氨基酸同时具有L型和D型,其中L、D-Cys含量最高。L型氨基酸含量高于其对映体(Thr除外),Thr的外消旋化程度(D/(D+L))最高(54.0%),其次为Cys (45.5%)和Ala (44.0%)。氨基酸中D-Leu、D-Asp、L-Thr和L-Cys含量与甲烷产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其Spearman系数分别为0.894、0.9、0.9和0.9(P<0.05)。这为后续研究氨基酸及其构型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为调控厌氧消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3.
当今中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尚未得到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1]。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些水问题的存在基础之上,旨在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缓解我国水危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水问题。本文从海绵城市发展背景出发,借鉴国外雨洪管理经验,深层次理解其内涵,阐述低影响开发主要技术,总结海绵城市现阶段发展状况,并对今后发展趋势尝试大胆预测,意在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海绵城市,让更多学科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使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加完善,使人与自然共处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94.
退化草原碱蓬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东北退化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生态因子的季节变化以及生态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综合作用规律,微生物生物量W和呼吸速率W1的季节动态呈单峰上凸式曲线变化,8月份的有明显的高峰值出现,其值为:w/mg g^-1=4.9,w1/mg g^-1d^-1=28.1,同时利用IRM模型研究了生态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综合作用规律;Mt △Mto[1 (0.21rn-w1)△t],生态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长的综合作用指数rn在整个生长季节的变化范围为:0.0273-0.7264,其中7-8月份rn较大,对微生物生长的限制作用较小,微生物生长较快,5月、6月、9月和10月rn较小,对微生物生长的限制作用较大,微生物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95.
为了提高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的挥发酸产量,获取污水脱氮除磷所需的内碳源,以深圳市罗芳污水厂的二沉池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碱量对其进行预处理。通过测定碱预处理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的挥发酸浓度,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对参与碱预处理污泥水解酸化产酸过程的主要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碱投加量为0.20 g NaOH/g VSS时,初始溶出的蛋白浓度为1 780 mg/L;水解酸化15 d时,挥发酸总量达到3 473 mg/L;参与产酸的主要细菌属于Firmicutes、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三个门类。  相似文献   
96.
用碳化法从制碱废渣一次盐泥中制取轻质氧化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用制碱废渣一次盐泥作原料,采用二氧化碳碳化法制取轻质氧化镁。同时分析了提取轻质氧化镁后的残渣用于制造水泥或其它胶凝材料的原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
采用烧杯混凝试验研究了加碱种类、pH值、混凝剂聚氯化铝(PAC)投加量、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以及初始铅质量浓度对除铅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为期1个月规模为4 m3/h的中试,对小试结果进行了验证,考察了优化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对不同铅质量浓度原水的去除效果.小试结果表明,采用石灰乳调pH值的除铅效率优于氢氧化钠和石灰水,最佳pH值为9~10.强化混凝能提高铅的去除效率,PAC最佳投加量为20 mg/L,PAM的最佳投加量为0.4 mg/L,铅初始质量浓度在2 mg/L以下时铅去除率都在97%以上.中试运行结果与小试基本一致.原水铅质量浓度超标168倍以下,采用预加碱强化混凝的应急处理工艺能使滤后水中铅稳定达标,沉淀出水中铅质量浓度低于0.03 mg/L.预加碱强化混凝应急技术可行性高,处理费用仅0.026 37元/t,为可能突发的水源铅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8.
上海金山区酸雨分布特征及降水酸度主控因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上海金山区2006-2010年降水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降水pH年均值、酸度及酸雨频率的分布特征,并对降水化学组成及各离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0年金山区降水的酸化及酸化频率较高,pH均值为4.24,酸雨频率为86.4%。降水主要离子为SO42-、NO3-、NH4+、Ca2+和Na+,上述5种离子占降水离子总浓度的87.8%,主要酸性离子SO42-、NO3-与阳离子NH4+、Ca2+和Mg2+均具有较高相关性。通过对降水酸度主控因子的探讨发现,主要致酸物质为SO42-,但NO3-对降水酸度的影响越来越大,碱性物质中和作用中起主导地位的是NH4+,雨水酸化的最主要来源为人为污染源。  相似文献   
99.
在内径200mm,高度1100mm的喷淋塔内,采用Na2CO3作为吸收剂进行SO2吸收实验,重点研究了液气比(L/G)、空塔气速、进口SO2质量浓度、吸收液pH及初始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该系统适宜操作条件:吸收液pH值在6.5~7.5之间,液气比在1~1.5之间,吸收液初始浓度5%,空塔气速1.6m/s,在此条件下,进口SO2质量浓度在3000mg/m3以内,脱硫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00.
采用零价铁和碱激发矿渣对铬渣进行稳定/固定化处理,考察了处理后固化体的毒性浸出水平,矿物组成及Cr形态分布变化情况,并对铬渣的处置和利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还原固定化处理后的样品硫酸硝酸法浸出毒性可满足作为砖或砌块使用的标准,抗压强度均高于15 MPa,其中Cr主要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存在,可被用于采石场修复、封闭泻湖以及作为路基材料等一些特殊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