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19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499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76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对陆地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02.
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氮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实验证明,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度测定水样中的总氮,以新鲜一次蒸馏水代替重蒸馏无氨水,能够降低全程序空白实验值,省时省电,减少了实验操作程序,测定结果可信性强;同时本这对测定过程中加热湿度的控制,冷却放置时间的长短等实验条件进行了较详细研究,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并对标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理想。  相似文献   
703.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逐时络合比色法和红外图谱从不同角度对高浓度聚合硫酸铁硅和聚合硅酸铁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紫外吸收表明,聚铁硅絮凝剂中主要以Fe(OH)2^+、Fe2(OH)2^4+等二聚体为主,而且还有三聚体或其他聚合形态的存在;逐时络合分析显示,复合型聚铁硅体系中硅形态以Si(c)为主,铁形态以Fe(a)和Fe(c)为主;红外图谱证实高浓度聚铁硅是以羟桥为主结构连接的高分子复合物,在1100cm^-1附近M-OH-M的振动证明有铁羟基及其聚合态存在,且其形态区别于PFS。  相似文献   
704.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丁基黄原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丁基黄原酸具有在301 nm紫外波长段有最大吸收峰,pH<2时1 min内能够完全被分解,同时该吸收峰消失的特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测定待测水样中丁基黄原酸浓度,并用待测水样作为背景校正,可有效地消除干扰.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06 mg/L、测定上限为12.00 mg/L,实际水样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76%.利用不同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无明显差异.该方法具有线性相关性好、线性范围宽、操作简单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705.
TiO2纳米管的水热合成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水热化学反应的方法制备了TiO2纳米管,并采用TEM、XRD等分析手段对TiO2纳米管的形貌和晶相进行了表征,对比了管与粉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得的TiO2纳米管的管径小、管形均匀,TiO2纳米管的光催化性能明显高于TiO2纳米粉.  相似文献   
706.
707.
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水体总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所用消化剂K2S2O8在220nm处有很强的吸收峰,在消解过程中应确保其分解完全,否则即使其只有总量1%的残余,仍足以构成对比色测定的严重干扰。NaOH溶液在220nm处也有吸光度,但加盐酸中和后即减弱。消煮液的残余碱度对比色的干扰也可以同法消除。  相似文献   
708.
文章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其后续“攻坚行动方案”的发布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效果。回归结果发现:(1)“方案”的发布对于“2+26”城市的空气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构成雾霾的主要污染物PM_(2.5)、PM_(10)和AQI的改善程度最明显,SO_(2)、CO和NO_(2)的改善幅度次之,但O_(3)浓度在政策处理期内不降反升,说明近年来O_(3)污染程度加剧,亟须引起关注。(2)长期视角下SO_(2)和NO_(2)的治理效果较短期情况下相比有所提升,说明有些大气污染物仍然具有进一步改善的潜力,印证了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久的“攻坚战”。(3)引入空间DID分析,通过空间杜宾和双重差分的嵌套模型,放松个体相互独立的假设,从空间维度探讨“方案”的政策效果,对比空间视角下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得出,区域联防联控大气治理手段相比单一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政策而言能够使得治理效果事半功倍。(4)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方案”通过减少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和减少能源消费总量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的两种作用机制。最后,文章为接下来进一步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09.
710.
运用毛细管区带电泳间接紫外光度法,成功地分离了水中几何可溶性硫化物,并用于废水分析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