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87篇
综合类   651篇
基础理论   130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76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61.
在抚顺市酸雨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抚顺地区的酸雨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和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大连市的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根据2010年酸雨监测的结果,从酸雨频率、酸雨分布及离子组成三方面对大连市酸雨污染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根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酸雨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3.
酸雨与镧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复合伤害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婵娟  潘丹云  徐秋荣  周青 《环境科学》2010,31(7):1652-1656
为探索酸雨与稀土镧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复合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以重要油粮作物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研究在模拟酸雨pH分别为3.0、3.5、4.5与稀土镧La(Ⅲ)浓度分别为60、100和300mg·L-1处理下大豆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单一酸雨与镧处理,酸雨与La(Ⅲ)复合处理组中大豆幼苗的生长受抑制程度增大,两者呈协同效应,且pH越低,La(Ⅲ)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明显.光合参数的变化规律与生长指标近同,相同处理组各光合参数的降幅不一致,其中最大荧光(Fv/Fm)和叶绿素含量(Chl)的降幅范围分别为9.53%~22.75%和9.14%~24.53%,较净光合速率Pn(22.78%~84.7%)、希尔(Hill)反应速率(15.52%~73.38%)和Mg2+-ATPase活性(14.51%~71.54%)小,表明各光合参数对2个胁迫因子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Pn变化主要受Hill反应速率与Mg2+-ATPase活性的影响,而Chl、Fv/Fm次之.表明酸雨与La(Ⅲ)对植物光合过程各环节的作用机制不同,光合作用受阻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4.
腐殖酸及酸雨对贫铀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经过完善的贫铀迁移模型,研究腐殖酸(HA)及酸雨对贫铀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北京地区土壤)DU迁移到达9~11cm,分别添加2%、5%、10%HA的实验组DU迁移依次降低,分别为21~23cm、15~17cm、11~13cm,说明腐殖酸促进了DU迁移; pH值为4.0和3.0的模拟酸雨,分别使贫铀迁移至29~31cm及35cm以上,说明酸雨促进了贫铀迁移;在酸雨和腐殖酸综合作用下贫铀迁移仅到5~7cm,说明腐殖酸和酸雨综合作用抑制了贫铀迁移.  相似文献   
65.
宁波市区近十年酸雨污染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益华  励珍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Z2):252-253,300
采用2001-2010年宁波市区降水监测数据,对宁波市区的酸雨污染现状及2001年以来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酸雨频率居高不下,且降水酸度并未减弱,宁波市区酸雨的污染类型处于硫酸型向硫酸与硝酸混合型转变的过渡期。并根据宁波市区实际情况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关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酸雨面积和程度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最后,结合我国典型的硫酸型酸雨特征,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酸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7.
对近年来重庆酸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5年,重庆酸雨逐渐减轻,但其后又逐渐加重;重庆酸雨具季节性。其成因包括:(1)能源结构;(2)地形条件和气象因素;(3)汽车尾气,但对这些原因缺乏科学定量研究。基于以上,指出已有研究所呈现出的不足,并对重庆酸雨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1)与GIS等技术相结合;(2)量化酸雨成因;(3)对解决酸雨问题已有的各项措施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比2006-2010年酸雨监测数据和环境空气例行监测数据得出:对于阳泉市区环境空气中SO2、NO2等酸性污染物浓度的变化,酸雨监测间接反映的逐年上升与同期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所反映的逐年明显降低出现矛盾。通过讨论封闭型地貌、静风逆温型气候和资源型城市城矿郊混合结构等因素复合形成的不利大气污染物扩散场,分析高、中、低架点源和特殊污染源煤矸石山和山城机动车酸性污染物源强或排放量变化与空气质量和酸雨监测数据变化的相关性,得出矛盾机理为:2种监测所反映的空气SO2、NOx浓度属于不同高度层面的污染物。最后经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主要与酸性污染物低空集聚相关的、由特殊地貌、气候、污染源复合形成酸雨的机制及与矸石山、机动车污染物低空排放量逐年增加相关的酸雨频率逐年增加机制。该研究对山区河谷资源型中小城市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9.
分析2013年大气降水pH值及近10年历史演变的方法分析丹东市酸雨污染现状、特征,并从污染源和气候条件解释酸雨形成的原因,确定酸雨的形成受外来空气污染物影响较大,而酸雨强度的大小具有本地环境条件和环境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70.
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秋萍  王宏  陈彬彬  隋平  林文 《环境科学》2014,35(10):3644-3650
利用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的酸雨观测资料、天气形势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酸雨变化特征及酸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州市非酸雨酸雨频率分别为38.1%和61.9%,厦门市分别为40.6%和59.4%;福州市年均降水pH值在4.1~5.5之间,2007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厦门市2006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冬、春季节酸雨污染重,夏、秋季节酸雨污染轻.降水强度能改变降水的酸性程度;福州市在东南(SE)、西南(SW)、西(W)、西北(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严重,厦门市在东北(NE)、SW、W、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重;变性冷高压下酸雨污染最重,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其外围的天气形势下酸雨污染最轻;福州市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