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0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41.
城市中心性既体现在城市的等级位序,亦表现为城市在网络体系中的节点连通性以及节点之间的“流”强度。将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和关系网络研究相结合,是城市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可探索的方向。以泛长江三角洲5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心城市指数表征城市的等级中心性,企业网络联系测度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结合城市的等级中心性和网络中心性特征进行中心城市评价。将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划分为了5个等级和7种类型,分别是:1个全球城市:上海;3个国家中心城市:杭州、南京、苏州;温州等6个区域等级中心城市;宁波等8个区域网络枢纽城市;盐城等8个地区等级中心城市;淮北等6个地区网络枢纽城市以及19个地方一般城市。基于对中心城市的类型划分,可进一步研究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分类引导政策。通过提升基础设施连通度、延伸产业链等措施来提升等级中心性较高城市的系统开放性;通过强化要素资源集聚,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等促进关系网络枢纽城市的等级水平。 关键词: 中心城市;等级体系;关系网络;泛长江三角洲  相似文献   
142.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探讨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尝试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扩展到城市生态系统,以分析其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水桶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定量评估模型,并以长江三角洲具有代表性的八城市为操作对象进行了研究.案例结果表明,长三角八城市的综合承载指数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 无锡、南京、杭州、上海、常州、宁波、苏州、扬州.  相似文献   
143.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63.74万,流动人口100多万。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和锡山、惠山、滨湖、崇安、南长、北塘、新区7个区。目前,全市现有工业企业4.77余万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539家、经营企业3046家、储存企业14家、运输企业86家,  相似文献   
144.
该文利用2003年3月至2013年2月间MODIS遥感气溶胶三级产品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长三角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ngstrom波长指数、细粒子比例和垂直柱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长三角地区的AOD呈现出北高南低分布,北部(30°N以北)年平均约为0.6~0.7,南部普遍低于0.5。AOD季节分布变现为春夏高、秋冬低,夏季最高。10年间,长三角地区AOD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并表现出地区差异,北部增长较南部快。Angstrom波长指数表现为南高北低,春冬低夏秋高,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冬春季细粒子比例低于夏秋季,北部细粒子比例普遍低于南部,但北部增长率高于南部。从气溶胶垂直柱浓度分布来看,北部高于南部,高值中心在江苏、上海一带,低值区在浙江一带。春季气溶胶柱浓度最高,秋季最低。气溶胶柱浓度北部增长较快,南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5.
人类活动尤其是流域建坝对下游三角洲会产生深远的环境影响。1964年阿斯旺建坝后尼罗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以廉价水电为基础的埃及工业迅速发展,大量工农业废水排入沿海泻湖,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并威胁人体健康。本文详细梳理了埃及阿斯旺建坝后尼罗河三角洲重金属研究历史与现状,及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生态效应。同时,本文针对我国三峡大坝的修建及长江口可能出现的环境响应,提出了今后应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6.
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改革以及分权体制的逐步形成,在中国的区域内地方政府间营造了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竞争型区域管治”(CMRG)形态。通过长江三角洲的实证考察,论述了竞争型区域管治的形成机制、特征与模式。通过对5种主要竞争型区域管治模式的总结,揭示了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竞争型区域管治”的内容、方式、手段、模式也处于不断的演化与更新之中,并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将从根本上影响着区域管治的形式与进程。最后对竞争型区域管治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了展望,认为将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的趋势:①管治体系的网络化趋势;②管治方式由直接控制向多元方式影响转变;③多元主体间伙伴关系的逐渐建立。  相似文献   
147.
Metropolitan Shanghai, in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plays undoubtedl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pulation congregation areas. It is also widely regarded as the sixth uprising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basic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profile on the number and transition of population,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migration is the key factor for population dynamics in YRD. Then, what are the regional 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migra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in YRD? The panel data show that the different wage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immigration in YRD. Moreover, the ratio of industry sector and service sector has an impact on attracting immigration. However, per-capital GDP and the sha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to GDP have dual-side impact: not high per-capital GDP and FDI bring the high immigration.  相似文献   
148.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出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开始转向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呼之欲出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掀起规模浩大的“路桥运动”。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在建设、管理和技术上取得一连串突破:浦东磁浮铁路交通示范线开通,杭州湾跨海大桥和长江口跨江大桥相继开建,沪崇(崇明岛)苏(南通)大通道启动,“长三角”公路大动脉沪宁高速公路开始扩建8车道,…  相似文献   
149.
舟山群岛海洋环境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山群岛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水道和我国南北洋通道交汇的前沿,拥有独特的深水岸线资源,以及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对全国经济具有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但一方面因受河口拦门沙的影响,缺乏深水岸线资源,另一方面海岛旅游资源匮乏。基于对舟山群岛的实地调查研究,指出舟山群岛海洋环境资源在长江三角洲中的独特性,并提出舟山群岛海洋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向:①发展国际性深水中转港,大宗货物的临港加工业基地及长江三角洲货物外运的备选深水港基地;②改进传统渔业,着重发展深水养殖业及远洋渔业等新型渔业;③开辟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填补长江三角洲缺乏海岛旅游的缺项。  相似文献   
150.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域人口空间演变,可揭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历年统计年鉴,先对本地区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地市人口数量差异巨大、人口密度北高南低、沿交通轴线人口集中分布的特点,然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规律做了较细致探讨,得出各地区人口增幅存在较大差异、人口密度增长总体放缓、人口分布先集中后分散、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移动等演变特征。并结合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外部因子进行解释,认为经济因素、城市地位与功能、政策因素以及信息交通等因素是造成本区人口空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