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77篇
安全科学   160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167篇
综合类   664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霾发生日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历年霾日数变化趋势、EOF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近40 a霾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霾日数存在显著的增多趋势;霾高发期在秋冬季,1月更是一年中霾发生最多的月份;5~6月是霾发生的次高峰,6月的极重霾为全年中最多;白天出现霾的几率高于夜晚,早上8时是一天中最容易出现霾的时刻。安徽省霾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平原多于山区,主要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年平均霾日数较多,山区很少;沿淮淮北的极重霾日数最多。2007年前后霾的年平均日数达到40 a来的最高值。霾日数EOF前4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为793%,说明安徽省绝大部分地区霾日数随年代的变化都是呈增长趋势;时间系数表现为明显的年代变化,以3~4 a周期震荡增长为主  相似文献   
982.
苏南地区连续霾及重度霾的边界层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无锡国家基本观测站1981~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及南京、上海和杭州3个探空站的温度廓线资料,对苏南地区连续霾和重度霾的地面形势和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霾日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型、高压底部或入海高压后部型、冷锋前部型、低压倒槽型和鞍型场;根据地面形势场的变化,连续9 d以上霾分4种类型,这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边界层结构变化:Ⅰ型苏南地区受两次大陆高压系统的南压(冷空气的过境),随后分别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层底较低,中层出现逆湿区;Ⅱ型苏南地区受大陆高压底部影响,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消退,大陆高压东移入海,苏南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主要以等温层的形势出现,高湿区主要在底层;Ⅲ型随着长江中上游低压倒槽的发展,大陆高压入海后,苏南地区处于低压倒槽顶部,随着冷空气的南下,苏南地区先后受到均压区、高压底部影响,该类型总体逆温强度较弱,逆温层厚度较薄,低层高湿区贯穿于整个连续霾日过程;Ⅳ型主要受西太平洋暖高压、东北冷涡以及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共同作用,苏南地区随后处于冷锋前部,待冷空气过境后苏南又位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强度较强,逆温层顶有逆湿区,逆温层高度越低,地面能见度越低,逆温层强度越强,地面能见度越低;重度霾出现的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冷锋前部和低压倒槽,重度霾大部分过程逆温层底在近地面,由于本地污染源的排放和外地污染源的侵入,加上逆温或等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底层大湿区,颗粒物的吸湿增长膨大,从而降低地面能见度,形成重度霾  相似文献   
983.
选取长江三角洲146个观测站1961~2013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霾日季节性的年际、年代际长期变化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霾多发时段随年际增长逐渐由冬季蔓延至春季,秋季和夏季。长三角平均霾日的季节变率从60~70年代的72.5%~78.5%,80年代跌至61.2%,到90年代跌至55.3%,而在本世纪的13 a低达52.3%,体现了长三角霾日变化季节性的年代际特征,即近53 a季节差异在不断减小,霾趋于常年化发生。霾日季节性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还表明:近53 a长三角霾日呈持续上升趋势,1980年以前的2个年代增长缓慢,并维持低霾日水平,尽管1980年以后仍然增长缓慢,但维持多霾日的较高水平。霾日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南京-镇江一带、上海西南部地区、湖州-杭州-绍兴-金华一带、宁波西北部地区,高值中心依次为金华西北部兰溪市的70.2 d,江苏南京市的 40.0 d,上海金山的38.0 d以及宁波余姚市的35.5 d。长三角中部的霾日年增长率整体低于南部和北部地区,江苏中部及南部、浙江南部及东部沿海、安徽东南部地区是霾日年际增长高值区。长三角霾日年际变化趋势以夏季增长率最高,其次是秋季、春季,冬季霾日年际变化趋势普遍增长率最低,近53 a来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霾日季节性差异变小的季节性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984.
正现在,茶余饭后人们都在谈论一些关于雾霾、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的话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学习、宣传环保知识,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  相似文献   
985.
<正>专利申请号:CN201410474802.6公开号:CN104211377A申请日:2014.09.18公开日:2014.12.17申请人:福建省德化县南祥陶瓷有限公司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陶瓷废泥渣制备陶瓷工艺品的工艺,将白瓷泥渣、红壤土泥渣、高温泥渣、抛光泥渣、废陶泥渣、磨边废渣、精磨边废渣和倒角废渣回收进行混合,并添加  相似文献   
986.
987.
低温条件下生态槽深度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日变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偏高污染环境的现状,构建了以水生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槽深度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了低温条件下生态槽深度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DO、pH、COD、NH4+-N、TP等指标的日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生活污水COD为37.67~60.23 mg/L、NH4+-N为13.66~16.76 mg/L、TP为1.32~1.78 mg/L、水温为9~11℃,HRT为5 d时,生态槽出水COD、NH4+-N和TP平均为21.07 mg/L、0.99 mg/L和0.19 mg/L,均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之Ⅳ类水标准。各级生态槽内DO浓度夜间低于昼间。夜间植物对NH4+-N和TP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4.83%和89.87%;而TN去除效果稍差,平均去除率为59.9%。  相似文献   
988.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今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89.
要闻     
《环境教育》2012,(6):5-5
世界各地欢庆世界环境日2012年世界环境日旨在强调个体行为对于环境的积极影响,为此将展开马拉松、社区清洁运动、无车日、绿色博客大赛、各类展览、绿色请愿书、  相似文献   
990.
北京市大气中CO的浓度变化监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薛敏  王跃思  孙扬  胡波  王明星 《环境科学》2006,27(2):200-206
CO是城市大气中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在城市和区域的光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装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HP5890II气相色谱(GC)方法,以每10min的采样频率,在北京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m气象环境观测铁塔上(39°9′N,116°4′E),对北京城市大气CO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时间为2004-01~2004-12.结果显示北京城市大气CO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1d之中出现2个高峰期,早晨07:00~08:00和夜晚22:00~23:00,最高浓度值分别达到13.8mg·m-3,17.1mg·m-3.不同季节CO的日变化存在差异:冬季、秋季的日变化幅度大,而夏季、春季的日变化幅度小.秋季、冬季早晨上班高峰期后CO浓度下降快,春季、夏季上班高峰期后CO浓度下降慢.CO的这种日变化是由地表排放源和气象条件共同决定的.另外,CO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总的表现为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12月份(4.0±3.4)mg·m-3,浓度最低值出现在5月份(1.7±0.7)mg·m-3.整个观测期间1a的平均浓度为(2.6±1.9)mg·m-3,采暖期平均浓度为(3.5±2.6)mg·m-3,非采暖期平均浓度为(2.2±1.2)m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