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64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1.
通过对黄浦江和苏州河7个断面的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持续1年的监测,分析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并对7个水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合着生藻类的群落参数,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水质主要因子与着生藻类群落参数间的回归模型,确定影响着生藻类群落参数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以硅藻占主要地位,着生藻类优势种以及各群落参数的季节变化明显;对水质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所提取的3个主成分中,主成分1(PCA1)主要代表水体中CODCr和Chl-a含量,主成分2(PCA2)主要代表水体中DO和TP含量,主成分3(PCA3)主要代表水体中TN含量.其中PCA1和 PCA2对着生藻类密度的影响较显著,主成分对着生藻类的其他群落参数影响不显著,表明着生藻类密度是指示河流水质状况的重要群落指标.   相似文献   
22.
应用悬浮填料预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采用悬浮填料的生物接触氧化原水预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自然挂膜条件下的工艺启动过程,研究了停留时间、气水比、温度、浊度条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夏、秋、冬季的中试运行效果表明:停留时间为60min,生物预处理装置对污染物的去除具有较好的效果;温度低于8.5℃,对氨氮去除效果影响较大;浊度对本工艺运行影响不大;气水比为0.375,足够满足生物预处理的运行。  相似文献   
23.
黄浦江上游区域发展规划与水源保护协调分析及管理和政策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区域环境管理、土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调控、环境风险管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等6个方面来调控的可持续发展的水源保护方案,为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为例,利用1999年上海水资源普查数据及2000年初成像的上海市1∶50 000彩红外航空像片,采用G IS空间分析技术、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划分土地利用样带,设计水质改善指数,探讨平原河网地区水环境质量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响应,以及水源水质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浦江上游水环境质量受到土地利用格局及上游来水的综合影响,各样带工业用地比例与水质改善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松浦大桥取水口水质与上游来水水质以及水源地当地的工业发展、人口密度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建议在开展平原河网地区水源保护工作中,应在关注上游来水状况的同时,从土地利用及其社会经济驱动两方面控制水文敏感区域土地开发强度,构筑水源地圈层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25.
上海新一轮建设高潮中,水成为一项项规划的“卖点”;在人们为“亲水战略”喝彩时,治污问题也“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26.
黄浦江上游汇不区禽畜业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为定量了解黄浦江上游汇水区禽畜业污染对黄浦江水网地区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对汇水区的禽畜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各类禽的粪尿及其污染物的排泄系统,估算了禽畜粪尿总产生量及流失量,结果表明,汇水区禽畜粪尿流失量达91.3万t/a,由此产生的污染物CODcr为5.32万t/a,NH3-N为0.58万t/a,分别是汇水区污染总负荷的38.3%和47.8%,成为黄浦江上游汇水区的主要污染源。对此,提出了防治禽  相似文献   
27.
黄浦江上游支流污染负荷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浦江上游14条主要支流的水资源特性,水量、水质和工业,、生活、农田径流、禽畜、泵站等污染源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对2000年各污染源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支流区域内污染物的产生量与影响支流水体污染的成因,及支流的污染负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8.
上海市黄浦江水源地重金属铅、镉多介质富集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市黄浦江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直接影响到上海市近1 700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因此通过现场采集及室内分析对上海市主要饮用水源地黄浦江上游干流河段表层水体,表层沉积物及支流表层水体及其周边表层土壤中重金属铅、镉类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黄浦江干流表层水体铅平均含量为3234 μg/L,镉平均含量为022 μg/L;支流水体中铅平均含量为086 μg/L,镉平均含量为013 μg/L;支流表层沉积物中铅平均含量为327 μg/g,干流平均含量为218 μg/g,周边土壤中铅含量除个别点外稳定在2022~3903 μg/g;沉积物中镉的平均含量为03 μg/g,土壤中镉含量基本在015 μg/g左右。通过分析该区域多介质中重金属铅、镉的富集特征,判断表层沉积物是该区域重金属铅、镉的主要富集介质;该区域铅污染的主要受周边土壤的淋溶冲刷作用影响;2号(斜塘与圆泄泾交汇处),4号(竖潦泾与横潦泾交汇处)采样点区域相对于其他各采样点区域有短期、低浓度的重金属镉输入.  相似文献   
29.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aquatic ecosystem.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 in Huangpu River {the last tribut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surfac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long the river from December 2011 to June, 2013.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the absorbance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DOM in water samples were measured. Fluorescent DOM in the Huangpu River was decomposed into four components by the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PARAFAC), including one humic-like substance and three protein-like substances. It showed that high spatial variability of DOC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upstream water compared to the downstream water, and so did the absorbance coefficients of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the total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different PARAFAC components of DOM. Furthermore, there was a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lar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DOM in the Huangpu River. Polar compounds dominated tyrosine-like component of fluorescent DOM in all seasons. Tryptophan-like and humic-like substances had more polar fraction in summer and autumn than those in winter, while aromatic protein-like materials had the highest polar fraction in winter. Almost all of fluorescent DOM components were refractory in spring, while less than 20% of fluorescent DOM in average were biodegradable within 4 weeks in other seasons. We concluded that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abundance of DOM in the Huangpu River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water discharges from the Hangjiahu Plain and the seasonal difference in polar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DOM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its origins.  相似文献   
30.
黄浦江上游近年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浦江上游三大支流(斜塘、红旗塘和大泖港)2000年以来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确定黄浦江上游的主要污染指标和污染来源,并通过研究历年变化情况和主要污染物,提出加强苏浙沪省际边界水体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