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81.
湖北金罗家遗址剖面总厚度为171 cm,平均10 cm采集一个样品,共采集17个样品。考古遗址年代顺序主要根据考古器物(如陶片、瓷片、砖瓦块等)颜色、图案、花纹和形态类型等与已确定年代的考古器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确定不同文化层的时代顺序。文章对考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植硅体类型和炭屑进行了研究,并对多环芳烃可能来源、植硅体组合和炭屑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最下部的生土层样品未检测到多环芳烃,古文化层土壤样品均检测出了多环芳烃,不同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也是不同的,在个别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还表现出一些异常。利用多环芳烃来源地球化学参数甲基菲/菲(MPh/Ph)和荧蒽/芘(Fl/Py)的比值对金罗家遗址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判断,考古土壤多环芳烃的MPh/Ph值范围主要在0.34~0.89之间(除F13样品值为1.30外),Fl/Py值范围主要在1.92~5.88之间(除F8样品值为10.82外),说明多环芳烃的来源主要是热成因。而荧蒽/菲、苯并蒽/菲和苯并芘/菲等可以作为与陆生植物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芳烃的产物的标志,这些多环芳烃可能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说明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记录能够反映生活在该遗址上一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活动的信息。因此,多环芳烃是人类活动的良好指示物。同时,在整个剖面土壤中还检测出大量的且种类多样的植硅体和炭屑,植硅体类型主要有:方型、长方型、扇型、哑铃型、鞍型、齿型、帽型、棒型和尖型等。植硅体组合能够恢复当地的古植被,也可以反映古人类在选择和利用植物有关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其古植被生长是与古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在西周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东周时期文化层,以C4植物为主;唐宋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明清时期文化层,以C4植物为主。炭屑是植物有机体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炭屑分析是研究历史上人类活动的方法之一。在金罗家遗址样品炭屑分析中,从不同古文化堆积层的变化背景中分离出了因人口增长或火灾造成的2个炭屑高峰值,第一个峰值为东周时期,另一峰值为明清时期,这两个峰值与自西周(1 000 BC)以来历史记载的该地区2个人口繁盛和经济发达时间基本相符。在对考古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木本型植硅体和炭屑对比分析中,它们的变化规律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这些说明生活在遗址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时候,自然环境也可能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2.
This study examined two conversion methods, M1 and M2, to predict finger/phalange bone lengths based on finger/phalange surface lengths. Forty-one Korean college students (25 males and 16 females) were recruited and their finger/phalange surface lengths, bone lengths and grip strengths were measured using a vernier caliper, an X-ray generator and a double-handle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respectively. M1 and M2 were defined as formulas able to estimate finger/phalange bone lengths based on one dimension (i.e., surface hand length) and four finger dimensions (surface finger lengths), respectively. As a result of conversion, the estimation errors by M1 presented mean 1.22?mm, which was smaller than those (1.29?mm) by M2. The bone lengths estimated by M1 (mean r?=?0.81) presented higher correlations with the measured bone lengths than those estimated by M2 (0.79). Thus, the M1 method was recommended in the present study, based on conversion simplicity and accuracy.  相似文献   
183.
竹碳吸附苯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二硫化碳萃取方法根据气相色谱分析结果,研究了竹碳对于室内空气中苯污染物的吸附,并比较了不同粒径对于吸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4.
新型除氟剂竹炭的优选和改性方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产地的竹炭进行除氟研究,分别进行了直接除氟和改性后除氟的效果比较。在水浴恒温振荡箱,振荡速度100 r/min,温度30件下,保持固液比0.03,反应1.5 h,处理初始氟浓度10 mg/L的溶液,浙江丽水的机械竹炭的直接除氟效果比其它地方的竹炭都好,其对氟去除率为47.8%。通过该竹炭的直接除氟工艺参数优化结果可知,pH是影响竹炭除氟的关键因素,最佳值为4;随着竹炭量的增大,氟离子的去除率明显上升;氟离子的初始浓度增大,竹炭的单位吸附量也逐渐上升;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反应逐渐趋于平衡。选用Al2(SO4)3对竹炭进行改性后,浙江丽水的机械竹炭的除氟率有很大的上升;采用MgSO4改性后各类竹炭除氟效果均有所下降。采用Fe2(SO4)3改性后,氟离子的去除率达到91.8%,剩余浓度为0.82 mg/L,达到国家饮用水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5.
通过高温热解+稀盐酸改性制备改性沼渣生物质炭(ZBC-800),研究了ZBC-800活化过硫酸盐(PS)的效能,考察了活化剂、PS投加量、初始pH值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实际运用于含酚类焦化废水TOC去除.结果表明,ZBC-800活化PS对苯酚去除效果显著,120min去除率达到91.58%,体系中主要通过产生1O2的非自由基途径降解苯酚;苯酚的去除效率随着ZBC-800投加量增加而提升,但高浓度PS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不同初始pH值(4.10、6.80、8.40、10.00)对苯酚的降解效果基本没有影响,最终去除效率范围为91.58%~93.10%;针对实际含酚焦化废水,在初始pH=3、8.94g/L ZBC-800和0.5g/L PS体系下,TOC去除率达86.09%.表明ZBC-800可高效活化PS降解苯酚,效果显著,并在实际废水中表现出较好的降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诱发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MN)效应.结果表明,渗滤液可诱发微核的形成,且呈明确的浓度(渗滤液CODCr)-效应关系.在亚急性染毒条件下,渗滤液CODCr为10mg/L时,可诱发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n=16,P<0.001);在亚慢性染毒条件下,渗滤液CODCr为5mg/L时,即可诱发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n=16,P<0.001).这一结果从整体水平上证明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哺乳动物具有遗传损伤效应,同时提示可以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作为渗滤液生物监测指标.渗滤液处理时间越长,引起细胞遗传损伤所需的最低浓度越低,意味着长期接触环境低浓度渗滤液污染有引起体内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