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05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混凝实验采用硫酸铝作为混凝剂,以富里酸(FA)为目标物,考察Cu2+对浊度、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效果和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sFP)的影响,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超滤膜分级对混凝出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2+可以通过络合反应提高混凝过程对FA中亲水性组分和芳香结构DBPs前驱体的去除效果.在pH> 7时,可以使二氯乙酸生成势(DCAAFP)和三氯甲烷生成势(TCMFP)明显降低.Cu2+-混凝的作用更倾向于影响FA中分子量级分处于10~30kDa的物质,提高其对DOC和DBPs生成势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2.
紫色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对生物炭施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梅  田冬  高明  黄容 《环境科学》2018,39(9):4327-4337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引起土壤碳库变化的关键,为研究在不同施用量生物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本试验在重庆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测定了无物料还田(CK)、生物炭还田(8 000 kg·hm-2,BC)、0.5倍生物炭还田(4 000 kg·hm-2,0.5 BC)、2倍生物炭还田(16 000 kg·hm-2,2BC)配施化肥处理下的紫色土丘陵区油菜/玉米轮作制中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P0.05),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炭的施用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成正比.适量的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上升,但0.5BC和2BC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反而减少.生物炭不同施入量均可提高土壤可溶性碳(DOC)和土壤易氧化碳(ROC)的含量,其中0.5BC处理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98.83 g·kg-1和4.86 g·kg-1.(2)生物炭的施用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熵和ROC/SOC,其中0.5BC处理最低,分别较CK处理下降了20.45%和4.11%,而2BC处理最高.0.5BC和BC处理均能提高DOC/SOC,且0.5BC处理显著高于BC处理.总体上,虽然生物炭还田微生物活性较低,但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较高,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促进土壤固碳.同时适量的生物炭还田可以持续稳定增长土壤有机碳含量,少量生物炭0.5BC处理还田可提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03.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体CDOM吸收与三维荧光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研究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组成、光谱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了解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来源、水生态及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夏季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顶湖泊以及霸王河、黑河、石头河与湑水河等5个水体中共采集了71个水样,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模型与冗余分析进行CDOM光学特性、组成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少,DOC与CDOM浓度均显著低于4条河流(P<0.05);水体中CDOM包含2类4种荧光组分,其中类腐殖质组分C1与C2是水体中CDOM主要组成部分,4条河流中类腐殖质组分相对贡献率高达82%~96%,远大于湖泊;所有水体荧光指数FI均大于1.8,自生源指数BIX与新鲜度指数βα,均为0.6左右;河流水体腐殖化指数HIX显著大于湖泊(P<0.01);河流DOM主要由保护区林地土壤输入,较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湖泊水体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多.冗余分析表明EC对高山湖泊水体CDOM光谱特征参数影响较大(P<0.05),EC、DTN和DOC对4条河流水体CDOM光谱特征参数影响较大(P<0.01).  相似文献   
104.
陈吉吉  郭婧  徐蘇士  陶蕾  荆红卫 《环境科学》2020,41(11):4905-4913
为丰富水库水体碳循环研究,有效地从源头控制饮用水源水营养盐输入.以北京境内密云水库及其主要入库河流(密云水库流域水体,包括白河干支流、潮河干支流和密云水库)为研究对象,京密引水渠水体为参比,对比分析了夏季不同水体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无机碳的质量浓度水平及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密云水库流域水体夏季溶解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的总体变化范围是1.07~5.19 mg ·L-1,平均值是2.61 mg ·L-1;δ13CDOC值变化范围为-27.4‰~-24.3‰,平均值为-25.8‰.入库河流夏季DOC主要来自土壤有机质,密云水库夏季DOC主要来自陆源C3植物,内源物质对流域水体DOC同样有一定贡献,水位升高导致库滨带淹水可能是密云水库DOC偏高的重要原因.研究区域水体夏季δ13CDIC值变化范围为-12.6‰~-5.75‰,平均值为-9.44‰,土壤CO2溶解碳酸盐岩过程是河流溶解性无机碳(DIC)的主要贡献者,且DIC明显被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利用.密云水库溶解性碳(DOC和DIC)浓度显著高于京密引水渠水体(P<0.01),两种水体碳素浓度、组分可能存在差异.总体上,除个别点位外,密云水库流域水体夏季DOC受人类生活源影响较小,DIC转化为DOC可能同样是夏季库区水体DOC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105.
地表水中的有机碳是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之一,可以反映流域生态环境概况,也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系统采集天津地区地表水体的水样和水体颗粒物样品,完成了稳定碳同位素及相关组分测定,对天津地表水中的颗粒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地表水体颗粒有机碳的δ13值主要分...  相似文献   
106.
对三江平原3种主要类型天然湿地(毛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岛状林湿地)O-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及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脲酶、蔗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趋势具有基本近似的特征.表现为毛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岛状林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和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关性最为显著.另外.毛苔草湿地土壤MBC/SOC、DOC/SOC的比值低于其它2种类型湿地,表明毛苔草湿地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低.淹水抑制了微生物和酶的分解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因此,沼泽湿地水文条件的变化将会对土壤碳累积与分解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淡水系统中4种塑料颗粒的老化过程及DOC产物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李婉逸  刘智临  苗令占  侯俊 《环境科学》2021,42(8):3829-3836
淡水系统中的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关于不同类型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老化研究较少.为探究不同类型微塑料的老化过程,分析老化产物,以4种水体中常见的微塑料聚丙乙烯(polystyrene,PS)、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聚羟基丁酸(polyhydroxybutyrate,PHB)为研究对象,进行了40 d的自然光老化实验.结果表明:①在老化过程中,4种不同类型塑料老化析出液水质指标pH、ORP、EC和DO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趋势.②经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发现LDPE表面形态变化最大,已经形成裂纹和孔洞.傅立叶红外检测发现,实验中LDPE的羰基指数增加程度最大,增加了31.48%.③微塑料老化会产生溶解态产物,即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DOC质量浓度随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加,与本底值相比,老化40 d的PHB、PP和LDPE微塑料析出液中DOC质量浓度增加显著,分别增加了61.29%、69.49%和89.15%.以上结果表明经自然光照射,塑料会在自然水体中出现明显的老化,并释放出有机物,由此带来的生态效应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8.
DOC+CDPF配方对柴油公交车颗粒物排放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DOC+CDPF(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配方对公交车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以一辆满足国Ⅲ排放的柴油公交车为试验样车,在重型底盘测功机上分别进行了加装3种不同DOC+CDPF的柴油机在中国典型城市公交车循环(CCBC)中的排放特性试验,分析了不同贵金属负载量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贵金属配比情况下,当DOC+CDPF催化剂配方中贵金属负载量较高时,颗粒物浓度降幅较大.3种方案的颗粒物质量浓度综合减排率分别为99.3%、98.8%、96.4%,平均降幅达到98.2%;当使用DOC+CDPF后,柴油机颗粒物粒径分布由双峰对数分布变为三峰对数分布,但不同催化剂配方下对应的粒径最大峰值点会偏移;采用DOC+CDPF装置后,发动机排放背压略有增加.且当贵金属负载量越高时,装置压降增量越少,被动再生性能越优异.  相似文献   
109.
Th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aquatic systems consists of a heterogeneous mixture of compounds with wide ranging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diverse origins. the presence of organic matter (OM) in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mobility and therefore fate of many potential organic and inorganic pollutants. the majority of the analytical approaches in current use require exhaustive pre-treatment steps which may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artefacts within the sample. an analytical technique based upon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is proposed as a more reliable procedure for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naturally occurring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相似文献   
110.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活性组分,DOC降解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和微生物的能源供给。当前大气氮沉降的增加是影响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过程的重要因素,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论文基于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三种人工针叶林过去5 a 的施肥试验,重点分析了不同树种土壤DOC季节及0~30 cm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施肥对于不同人工林土壤DOC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DOC浓度季节变化:湿地松林为秋季 >春季 >夏季 >冬季;马尾松林为秋季 >春季 >冬季 >夏季;杉木林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DOC浓度剖面变化特征如下:湿地松林为10 cm>20 cm>30 cm;马尾松林为20 cm >10 cm >30 cm;杉木林为20 cm >30 cm >10 cm。②湿地松林土壤DOC浓度:施P肥 >对照 >施N+P肥 >施N肥;马尾松林土壤DOC浓度:对照、施N+P肥>施N肥>施P肥;杉木林:对照>施P肥>施N肥、施N+P肥。论文通过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人工林DOC浓度在季节和剖面上的变化,可为了解大气氮沉降对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土壤DOC的可能影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