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370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76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为了探讨pH值、离子强度及膜材料对膜-污染物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特征,利用自制的典型膜污染物羧基官能团胶体探针,结合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考察了羧基官能团与PVDF及EVOH超滤膜间的相互作用力随pH值及离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带有羧基基体的污染物与PVDF及EVOH超滤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皆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但是上述作用力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呈现特殊的变化趋势:在离子强度为0~10mmol/L时,膜-带有羧基基体的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力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离子强度为10~500mmol/L时,膜-羧基之间相互作用力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特定的水质条件下,EVOH-羧基间的作用力远小于PVDF-羧基之间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652.
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类环境污染物. 为研究工业过程中POPs的运转迁移,针对电路板蚀刻废液及其回收后生产的铜盐产品中7种指示性PCBs(多氯联苯)及CB-209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PCBs在碱性废液和微蚀废液中未检出,而在酸性废液中有不同程度检出,ρ(∑8PCBs)在0.41~60.80 ng/L之间,其中ρ(∑7指示性PCBs)在0.24~58.00 ng/L之间. 3种铜盐产品〔CuCl2、Cu2(OH)3Cl和CuSO4〕中,CuSO4中w(∑8PCBs)相对较高,在2.75~284.00 ng/kg之间;而CuCl2中w(∑8PCBs)在6.95~31.50 ng/kg之间;Cu2(OH)3Cl中w(∑8PCBs)在7.31~9.42 ng/kg之间. 污染物指纹特征表明,酸性蚀刻废液及其铜盐产品中的PCBs具有十分相似的分布特征,CB-28是最主要的检出单体,并且w(CB-209)相对较高,表明铜盐产品中的PCBs主要来源于生产原料(酸性蚀刻废液)的携带,而酸性蚀刻废液中污染物来源须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53.
亚磷酸盐(HPO32-,H2PO3-,+3价)是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还原态形式,其在水环境中的光氧化过程可能是亚磷酸盐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300W汞灯为光源,研究了环境浓度(1μmol/L)的亚磷酸盐在NO3-溶液中的光氧化过程,探讨了NO3-浓度、溶液pH值、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离子(Cl-、SO42-、HCO3-、Fe3+、Mn2+)及腐殖酸对亚磷酸盐光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磷酸盐在NO3-溶液中的光氧化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当NO3-浓度由0增至120μmol/L时,其速率常数由0.020h-1增至0.271h-1;酸性溶液(pH = 4)有利于亚磷酸盐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氧化,水环境中SO42-及Cl-对光氧化过程存在弱抑制,而HCO3-对光氧化过程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Fe3+促进了亚磷酸盐在NO3-溶液中光氧化过程,而Mn2+则是抑制作用.腐殖酸的加入对亚磷酸盐光氧化过程存在抑制作用.活性氧猝灭剂(异丙醇,叠氮化钠)的加入大大抑制了亚磷酸盐的光氧化过程,表明亚磷酸盐光氧化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对其光氧化起到关键作用.模拟太湖水样中亚磷酸盐的减少量与正磷酸盐的增加量一致,证明亚磷酸盐光氧化产物是正磷酸盐.  相似文献   
654.
碱性化学镀镍废液的净化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找到了一种处理碱性化学镀镍废液的新方法 ,研究了镀液组成、温度、时间、漂白粉浓度对化学镀镍废液处理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漂白粉处理碱性化学镀镍废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5.
煤系高岭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行业开发利用煤系高岭土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针对目前煤系高岭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56.
高浓度臭氧水溶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涡流叶轮泵、射流器和喷嘴等物理方法可将高浓度臭氧气体(>100g/m3)有效地溶解于水,使臭氧溶解率达到98.6%,臭氧水溶液的臭氧浓度达到8.06g/m3,生成无残留物的绿色强氧化药剂、强消毒杀菌剂.  相似文献   
657.
为测定水节霉发生地河水中ρ(SVOCs)(SVOCs为半挥发性有机物),比较了LLE(液液萃取)和SPE(固相萃取)前处理法提取加标空白水样中ρ(SVOCs)的GC-MS/SIM测定结果,确定并采用重现性好的SPE-GC-MS/SIM法测定了水节霉发生地河水中的ρ(SVOCs). 结果表明,LLE和SPE法对SVOCs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41.8%~121.5%和31.5%~124.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0%~18.0%和0.9%~14.5%,二者回收率相差不大,但SPE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LLE法,SPE法重现性较好,因此采用SPE-GC-MS/SIM法测定2011年2月水节霉发生地河水中的ρ(SVOCs),共检出29种SVOCs,其中ρ(邻苯二甲酸二乙酯)、ρ(∑PAHs)、ρ(硝基苯)、ρ(1,2-二氯苯)和ρ(1,4-二氯苯)分别为1 020.59、532.14、43.39、38.52和19.57 ng/L,均未超出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关限值,表明水节霉发生地未发生SVOCs污染.   相似文献   
658.
复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处理甲苯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20(Tween-20)为主表面活性剂,添加助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以及助剂氯化钠,形成复配水溶液吸收剂处理VOCs废气.以甲苯为VOCs的典型代表,研究了Tween-20,Tween-20/SDBS和Tween-20/SDBS/氯化钠3种水溶液吸收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及其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CMC时,水溶液对甲苯的吸收效果开始明显增强,加入助表面活性剂SDBS和助剂氯化钠有利于甲苯的去除,同时可降低溶液的CMC,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降低水溶液吸收法处理VOCs成本.当空气流量G为300mL/min、液体喷淋量L为75mL/min、进口甲苯浓度800mg/m3、温度T为30℃时,分别以Tween-20、Tween-20/SDBS(摩尔比1/4)和Tween-20/SDBS/氯化钠(摩尔比1/4/0.1)的水溶液为吸收剂,且浓度均为1CMC时,甲苯去除率分别为56%、70%和77%,三元复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吸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59.
以乙醇和丙酮的混合液作为溶析剂,采用溶析结晶法从改良ADA法脱硫废液中分离硫氰酸钠。考察了结晶温度、溶析剂配比(V丙酮/V乙醇)、溶析剂/脱硫废液体积比、流加速率和搅拌速率对硫氰酸钠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硫氰酸钠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5℃,流加速率为160 mL/h,溶析剂/脱硫废液体积比为3,搅拌速率为150 r/min,溶析剂配比为V丙酮/V乙醇=2时,分离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硫氰酸钠提取率为95.37%。  相似文献   
660.
基于Fluent软件的角联通风网络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采用拟牛顿法(Broyden方法),基于MATLAB编程对地下矿山角联通风网络进行了编程解算,此种方法避免了复杂的数学方程建立过程,使解算过程在计算机上便可全部完成,并且收敛快,精度高。通过对解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角联分支对通风系统的影响,论文重点通过FLUENT软件,对角联通风网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模拟了角联分支内有风流流过以及无风流流过的情况,通过选取不同的通风巷道截面,观察速度云图以及矢量图等,可以清楚的看到角联巷道内风流的特性以及效果,为角联巷道内风流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文章最后指出了在矿山实际情况中,在处理角联通风网络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