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27篇
安全科学   72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314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56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在污泥包裹飞灰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铁盐后进行热解,依据HJ/T 300—200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研究了铁盐对污泥包裹飞灰热解炭中重金属的稳定效果,确定了基于热解炭最终处置目标的最经济的铁盐添加量和最大飞灰包裹量。结果表明:添加混合铁盐可以增加污泥包裹飞灰热解炭中重金属的稳定性,随着铁盐添加量增加,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先减小后增加。综合经济性和稳定性,确定最适宜的铁盐添加量为1.5%。添加铁盐可增加污泥的飞灰包裹量,在Fe添加量为1.5%,热解温度500℃的条件下,污泥对飞灰的最大包裹量是1∶2,此条件下的产物热解炭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  相似文献   
152.
正渗透作为一种新兴的水回用和脱盐技术,能够缓解清洁水源和能源短缺现状。汲取液是限制正渗透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效的汲取液不仅能提供较大的驱动力促进正渗透过程的进行,还能使处理成本大大降低。因此需对汲取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有较全面的认识。介绍了利用正渗透产生清洁水、汲取液分离再生的相关研究,在对正渗透及汲取液简单概述后,综述了已存在的正渗透汲取液的优缺点、类型、效率和分离回收工艺。最后,提出了正渗透汲取液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便设计研究出更适合正渗透过程的汲取液。  相似文献   
153.
正渗透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文湘华  申博  张攀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9):3118-3126
作为一种新型膜处理技术,正渗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在环保、能源、海水淡化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经历了从实验室研究,中试实验,到少量的商业化应用,技术日臻完善.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信息,从正渗透膜制备、浓差极化、汲取液及正渗透应用等四方面对正渗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未来发展趋势.正渗透技术的研发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应用瓶颈.正渗透膜仍存在对某些污染物的截留率不高、支撑层内浓差极化大、造价较贵等问题;影响浓差极化的因素尽管已经比较清楚,但至今尚无有效大幅度降低甚至消除内浓差极化的方法;汲取液存在反向渗透较重、回收过程能耗较大等问题;正渗透技术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还需拓展.  相似文献   
154.
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固定作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生物炭是由植物或动物废弃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条件经裂解炭化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化、抗分解能力极强的碳质固体物质,是一种富含碳元素的有机连续体。生物炭比表面积大、疏松多孔,含有羟基、羧基、羰基等活性官能团,对多种重金属离子具有吸附固定作用,可以用来去除或削减水体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属。此外,利用酸、碱、石墨烯等物质对其进行修饰或改性,可提高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根据当前研究现状,综述了不同生物炭对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作用,并比较了一些生物炭改性前后与重金属的作用效果差异,同时归纳了生物炭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生物炭在去除水体环境中有毒有害重金属的研究方向,以期望生物炭得到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155.
正渗透技术在水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技术是一种由渗透压驱动的膜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压力驱动的膜技术相比,具有出水水质高、能耗低、操作压力小、设备简单易操作、污染小等特点,近年来在水和废水处理的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FO技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浓差极化、膜污染、汲取液溶质返混和汲取液的后处理等,使之目前仍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已有FO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介绍了FO技术的原理,以及在海水脱盐、市政污水处理、特种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影响FO运行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FO膜、汲取液、原水性质和运行条件等方面),并着重阐述了FO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浓差极化、膜污染、汲取液溶质返混和汲取液的后处理).最后,对FO技术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6.
采用中空纤维膜接触器(FMC)作为解吸装置,对吸收了CO_2的N-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液(富液)进行膜法解吸实验。考察了CO_2负荷、解吸温度、解吸压力、富液流速和N_2吹扫流量对CO_2解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富液中CO_2负荷越大、解吸温度越高、解吸压力越低、富液流速越大、N_2吹扫流量越大,则CO_2解吸率越高。综合考虑,本实验优选的工艺条件为解吸温度45~65℃,解吸压力10~30 k Pa,富液流速0.08 m/s,N_2吹扫流量200 m L/min。  相似文献   
157.
针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相关工作与日常安全管理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首先借助企业生产安全"问题空间"和"解空间"的概念,探讨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后,围绕企业具体安全问题的确认和求解,分析了如何在组织层面通过三阶"学习循环"推进体系功能的实现;最后,基于RACI模型探讨了如何在个体层面支持和响应组织层面的各阶"学习循环"以真正实现体系的功能。总之,"两张皮"现象主要来自企业生产安全"目的"和"手段"不能有效对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功能实现应从辨识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入手。  相似文献   
158.
采用氟铝酸钠沉淀法去除失效磷酸基化学抛光液中的铝杂质,并对溶液再生利用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钠和氢氟酸加入量与理论值的比均为1.2(即n(氢氧化钠):n(Al~(3+)):2:1、n(氢氟酸):n(Al~(3+))=28:5)的条件下,采用二步法过滤后,抛光液中磷酸质量分数大于50%,磷酸回收率为79.5%,Al~(3+)去除率为97.1%,剩余Al~(3+)质量分数为0.05%.滤渣经处理后成为新的有价物质,滤液在补加磷酸和其他有效成分后可再生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59.
Uptake of 137Cs was measured in different agricultural plant species (beans, lettuce, barley and ryegrass) grown in 5 undisturbed soil monoliths covering major European soil types. The first cultivation was made three years after soil contamination and plants were grown during 3 successive years. The plant–soil 137Cs transfer factors varied maximally 12-fold among soils and 35-fold among species when grown on the same soil. Single correlations between transfer factors and soil properties were found, but they varied widely with plant type and can hardly be used as a predictive tool because of the few soils used. The variation of 137Cs concentrations in plants among soils was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soil solution 137Cs and K concentration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observations in hydroponics and pot trials. Absolute values of transfer factors could not be predicted based on a model validated for pot trials. The 137Cs activity concentration in soil solu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11- to 250-fold) for most soils in the 1997–1999 period and is partly explained by decreasing K in soil solution. Transfer factors of lettuce showed both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trends between 2 consecutive years depending on soil type. The trend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variation in 137Cs and K concentrations in soil solu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differences in 137Cs transfer factors among soils and trends in transfer factors as a function of time can be explained from soil solution composition, as shown previously for pot trials, although absolute values of transfer factors could not be predicted.  相似文献   
160.
Su CM  Hsueh HT  Chen HH  Chu H 《Chemosphere》2012,88(6):706-711
The concept of CO2 chemo-absorption by sodium hydroxide in a wet scrubber followed by microalgae cultivation was used as a means to reduce the major greenhouse gas. A thermophilic and alkaline tolerable cyanobacterium named Thermosynechococcus CL-1 (TCL-1) was cultivated in continuous system, with a carbonate-bicarbonate buffer as carbon source. The effect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i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influent on cell mass productivity, DIC removal efficiency, and alkaline solution regeneration by TCL-1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e highest cell mass productivity reaches 1.7 g L−1 d−1 under the highest DIC and nutrients level. Conversely, the best regeneration of alkaline solution proceeds from pH 9.5 to 11.3 under the lowest level. In addition, the highest ΔDIC (DIC consumption) and DIC removal efficiency are 42 mM and 43% at 113.2 and 57 mM DICi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