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431篇
安全科学   141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1005篇
基础理论   167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3种生物滞留设计对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氮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氮(N)的有效控制具有挑战性.2015构建了3种不同设计的生物滞留设施:壤砂种植紫穗狼尾草(CB)、壤砂种植紫穗狼尾草设置饱和带(MB1)、壤砂种植紫穗狼尾草设置饱和带并添加10%木块(MB2).在模拟城市地表径流水文、水质变化条件下,研究3种生物滞留种植植物、设置饱和带以及添加碳源对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N(NH_4~+-N、NO_3~--N)的去除作用.通过为期1年试验监测表明,在进水NH_4~+-N浓度平均值为(5.45±2.21)mg·L-1情况下,3种生物滞留对NH_4~+-N均具有显著的去除作用(去除率95%).基质吸附、硝化与植物吸收是生物滞留有效去除城市地表径流NH_4~+-N的主要途径.在进水NO_3~--N平均值为(5.88±2.32)mg·L-1情况下,CB、MB1和MB2出水NO_3~--N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04±2.64)、(0.84±1.18)和(0.26±0.48)mg·L-1,相应去除率分别为31.3%、85.7%和95.6%.生物滞留种植紫穗狼尾草、设置饱和带以及添加碳源均可显著降低出水NO_3~--N浓度,减少NO_3~--N淋溶输出,提高NO_3~--N去除率.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反硝化是生物滞留去除NO_3~--N的主要途径.进水NO_3~--N浓度、水量、间隔天数是影响生物滞留出水NO_3~--N浓度的主要因素.生物滞留种植紫穗狼尾草、设置饱和带并添加碳源,在水文、水质变化情况下,仍可有效去除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N.  相似文献   
82.
利用"Nudging"源同化技术反演了京津冀地区2014年1、3、7、11月SO_2、NO_x的局地动态污染源,并分析其排放源强、特征及地理分布,对比其与初始源的差异,同时检验了反演源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SO_2、NO_x污染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或采暖期排放强度最大.由唐山、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构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污染物高排放区,最高排放中心主要集中在太行山、燕山山前区域,且排放具有典型的"城市化"特征,即各个城市市区及附近强度最大,周边郊县稍弱.与初始源模拟结果相比,采用反演源更能反映出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模拟值与实测值较接近,而且对于重污染过程亦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83.
鄂北岗地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但该区域也是湖北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水质污染严重。为缓解鄂北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2015年湖北投资180亿实施了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但目前对受水区相关水库的污染现状缺乏了解,对其碳、氮、磷污染历史缺乏认识。选择鄂北典型受水水库——熊河水库,利用沉积物210Pb和137Cs定年方法建立熊河水库建库以来坝前沉积物样品的年代序列,并结合沉积物理化分析和流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粮食产量的数据,重建了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对熊河水库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熊河水库采集的34 cm沉积物柱芯(命名为XHS)的沉积历史约66年(1953~2019年),平均沉积速率为0.66 cm/a;沉积物柱芯XHS的总有机碳含量为0.57%~1.56%,总氮含量为0.32~1.84 g/kg,总磷含量为0.97~1.91 g/kg。沉积物柱芯XHS的总有机碳含量与熊河水库流域人口数量、GDP和粮食产量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总氮与熊河水库流域粮食产量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沉积柱XHS中TP与Fe/Al-P、Ca-P、IP和OP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4.
针对杭州西湖钱塘江引水低碳高氮的特点,提出以改性水草塘—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相耦合的生物—生态工艺进行引水处理,对该引水降氮示范工程的构建和运行效果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稳定运行期间(2012年7月19日至11月19日),耦合工艺对COD、TN、硝酸盐氮、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27%、52.49%、53.69%、52.79%,系统出水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标准;改性水草塘和IVCW单元作为耦合工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脱氮、除磷方面优势互补,从而共同保证出水水质的稳定;在改性水草塘单元,温度与COD的去除效果呈负相关关系,进水C/N与TN去除效果呈正相关关系;而在IVCW单元,温度与COD、TN的去除效果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进水C/N与两者的去除效果也呈正相关关系,且对COD的影响要大于对TN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DO浓度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效容积为15 L的SBBR反应器,系统进水NH+4-N浓度约为360 mg/L,控制温度为(30±2)℃,采用间歇曝气方式运行,曝气段DO浓度从2.4~2.6 mg/L逐渐下降到0.9~1.1 mg/L,研究了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脱氮性能与N2O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反应器曝气段DO浓度从2.4~2.6 mg/L下降到0.9~1.1mg/L,系统TN去除率均达到80%,但在相同运行时间内的TN去除率依次降低,NH+4-N平均反应速率从0.19 mg/(L·min)降低至0.05 mg/(L·min),NO-3-N累计产生量稳定于14.9~16.5 mg/L,NO-2-N浓度在反应器内未产生明显的积累。随着曝气段DO浓度的下降,最大N2O释放速率逐渐降低,N2O累计释放量从73.8 mg下降到61.0 mg,N2O转化率介于2.4%~2.9%。  相似文献   
86.
蔡冬利  张蕾 《化工环保》2017,37(4):487-490
采用催化裂解法处理有机硅高沸物,解决高沸物储存过程中的安全、环保问题。研究了催化剂种类、HCl加入量和精馏高沸物加入量对高沸物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以N,N-二丁基-1-丁胺为催化剂、合成高沸物为原料、HCl加入量为13%(w)的条件下,高沸物转化率为83.10%,二甲基二氯硅烷收率为23.78%;合成高沸物中精馏高沸物加入量为9.0%(w)时,高沸物转化率最高,为85.58%。  相似文献   
87.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3′二氯苯胺盐酸盐合成工业酸性废水中的污染物,色谱柱为Zorbax-ODS,流动相为乙腈-水(70/30,V/V),流速为0.5mL.min^-1,柱温42℃,检测波长280nm,建立了废水水样预处理方法,主要污染物咽收率在90%以上,酸性废水中污染物包括3,3′二氯苯胺盐酸盐、邻氯苯胺等。  相似文献   
88.
C/N和pH值对高温好氧反硝化菌产N2O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50℃高温、好氧条件下能进行高效好氧反硝化的菌株TAD1为研究对象,在不同C/N和pH值培养条件下,对其24 h的反硝化效率和反硝化过程中N2O的逸出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N和pH值对菌株TAD1的反硝化效率和N2O产生量有明显影响.菌株TAD1最适宜的C/N为9,pH值为7,此时反硝化效率达到99.12%,N2O产生量仅为3.35×10-2 mg/L,N2 O转化率为0.045%,反硝化产物以氮气为主。另外,菌株TAD1不适宜在酸性条件下生长,pH值为6时反硝化效率为83.18%,N2O产生量为13.88×10-2 mg/L,是pH值为7时的4.14倍,是pH值为8时的5.07倍。  相似文献   
89.
研究了分别以葡萄糖和乙酸钠为碳源时多点交替进水阶式A2/O(CMICAO)工艺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在不同进水C/N比时各进水量分配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进水COD浓度下,乙酸钠比葡萄糖更适合作为碳源,更能提高脱氮除磷效率.以葡萄糖为碳源时,COD为200 mg/L、C/N比为5、缺氧池与厌氧池进水配比为1∶2时,出水COD、TN、氨氮和TP浓度分别为28.5、10.8、2.1和0.5 mg/L,均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若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投加量以使进水C/N比为5~7.5为宜,外加碳源时缺氧池与厌氧池进水分配比可统一采用1∶1.  相似文献   
90.
文章以某溶解乙炔生产项目为例,对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