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12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59篇
综合类   548篇
基础理论   220篇
污染及防治   204篇
评价与监测   124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ports, the base levels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n stored fuels are unknown in tropical regions and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se levels have some influence on fuel quality parameters. Therefore, fungal quality in automobile fuels stored across Costa Rican territory was evaluated during two year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ASTM D6974-04. For a total of 96 samples, counts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lds and yeasts were performed on regular gas, premium gas and diesel taken from the bottom and superior part of the container tanks. The highest contamination was found on the bottom of the tanks, where an aqueous phase was usually identified, showing populations over the ones present in the hydrocarbon itself (up to 108 CFU/L). Diesel was the most contaminated fuel (up to 107 CFU/L); however, an alteration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was not observed in any kind of fuel. Seventy-five mold strains were isolated, Penicillium sp. being the most common genus (45.8% of the samples), and ten yeast strains, from the genera Candida sp. and Rhodotorula sp. Four of the yeasts were able to grow on diesel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at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0.5% to 25%. In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tank cleaning, adding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monitoring microbial populations are recommended strategies to improve microbial quality of stored fuels.  相似文献   
972.
石家庄裕华路西段道路尘与表土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芳  魏芳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0):131-134
城市道路尘与土壤表土是现代化城市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记载了城市工业、交通和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重金属污染对人体潜在的危害越来越大,重金属污染监测已日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磁化率在一定的环境中可作为重金属的替代指标,磁性测量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监测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对石家庄裕华路西段道路尘土与土壤表土样品的低频磁化率分析得出结论:裕华路西段道路尘磁化率自市中心向郊区逐渐降低,道路尘重金污染程度由市中心向郊区逐渐减弱;不同区位的道路尘与土壤表土重金属污染程度分别为中心区〉二环以内〉三环以内〉郊区和三环以内〉二环以内〉郊区〉市中心;同一区域的道路尘比土壤表土的重金属污染更严重。  相似文献   
973.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重金属污染是大气降尘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治理污染首先要查明污染源。文章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的常用方法及其研究方法中的一些特点,重点阐述了铅、锶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溯源研究中的应用,针对以往研究工作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中的重点:采用Pb、Sr同位素示踪法结合元素地球化学追踪重金属污染源和评价污染程度;利用Pb、Sr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974.
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Ni、Cu、Cr、Pb、Cd、As、Hg)的含量,用地累计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1998年的辽河调查结果,与中国其它水系相比,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大辽河各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程度高于辽河.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为:Ni 26.5 mg·kg-1,Cu 37.9 mg·kg-1,Cr 90.3 mg·kg-1,Pb 32.9 mg·kg-1,Cd 0.49mg·kg-1,As 12.3 mg·kg-1,Hg 0.14 mg·kg-1.根据各重金属地累计指数,辽河水系未受Ni和As的污染,受Cu、Cr、Pb轻度污染,受Cd和Hg中度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d>Hg>Cu>Cr>Pb>As>Ni.通过主成分分析进一步对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确定,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贞献率分别为58.74%和17.18%.污染来源主要有3类,即工业和生活污水、有机物降解、大气沉降和地球化学成分变化.  相似文献   
975.
李鱼  王志增  高茜  张琛 《生态环境》2012,(8):1434-1439
文章建立了阿特拉津(AT)、铜(Cu)、镉(Cd)和马拉硫磷(Ma)四元复合体系中沉积物吸附阿特拉津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训练集、验证集、预测集的均方差分别为0.070 3、0.336 0、和0.195 0,模型输入数据与其模拟值相关系数r2=0.841 6。利用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多元复合体系中沉积物吸附AT的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并绘制响应曲面模型,结果显示,响应曲面模型可以直观反映多元复合体系中各因素间影响AT吸附的交互作用,AT×Ma的交互作用最大,而除Cu×Cd外,其他两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呈显著效应,其中,AT×Ma、AT×Cd和Cu×Ma对阿特拉津的吸附产生协同作用,而AT×Cu和Cd×Ma则产生拮抗作用,交互作用占AT吸附量的60.28%,对阿特拉津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76.
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方法,对重庆市3个电镀厂污染区自然定居的23种优势植物和相应土壤中Cu、Zn、Cr和Ni 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揭示了优势植物对复合污染重金属的富集和转移特征。结果表明,电镀污染区土壤中Cu、Zn、Cr和Ni平均含量分别为560.0、722.6、1 364.3和735.7 mg·kg-1,分别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级标准限值的1.40、1.45、3.90和3.68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和转移特性因植物种类、植株部位、污染地及重金属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污染地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富集滞留在根部较多,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和野薄荷(Mentha haplocalyx)表现出超富集Cr的潜力,其地上部分Cr平均含量分别为1 559.2和1 914.6 mg.kg-1,生物转运系数分别为1.29和1.58,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1.58和1.79,其他植物地上部分Cr含量超过正常植物百倍以上的有14种,平均富集量为376.4 mg·kg-1,变化范围为121.2~694.3 mg·kg-1,地上部分Ni含量超过正常植物百倍以上的有8种,平均富集量为344.1 mg·kg-1,变化范围为220.3~532.1 mg·kg-1。它们是修复电镀重金属Cr和Ni复合污染土壤的理想植物。  相似文献   
977.
22种常用除草剂对蚯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农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采用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22种常用除草剂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滤纸法染毒48 h,特丁净、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和莎稗磷对蚯蚓为中等毒性,其LC50值为10.32(8310~12.23)~34.69(29.16~43.99) μg·cm-2;其次为...  相似文献   
978.
农田重金属污染原位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污染土壤重金属原位钝化修复是通过向土壤中施加一些活性钝化修复材料,通过溶解沉淀、离子交换吸附、氧化还原、有机络合等反应来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状态,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浓度、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这种方法成本较低、操作简单、见效快且适合大面积推广,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主要由污水灌溉、大气沉降等造成的农田土壤面源污染,一些具有吸附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特性的天然物质和工业副产品都可运用在实地的钝化修复中,且不同类型的钝化修复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各不相同。采用实验室评价和实地应用评价,一方面可以评估钝化修复材料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固定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评估钝化修复材料对土壤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中不同来源的钝化剂进行了分类,目前广泛使用的钝化修复剂主要包括硅钙物质、含磷材料、有机物料、黏土矿物、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生物碳及新型材料等,概述了它们各自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从研究方法、评价指标、环境影响因子、钝化机制以及环境风险评价等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应重点关注钝化修复剂对土壤-作物系统的潜在环境风险以及钝化材料修复效果的田间长期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979.
地下水浅埋区的加油站油品渗漏可直接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上海市黄浦江上游地区、崇明岛以及长兴岛内的119家加油站进行渗漏污染潜势分析,计算各加油站的LPV(leaking potential value,污染潜势值),并用四分法将119个加油站按LPV分为4个评价等级,有9个加油站LPV很高,3.60≤LPV<4.07;49个加油站LPV较高,3.18≤LPV<3.60;47个加油站LPV一般,2.73≤LPV<3.18;14个加油站LPV较低,2.28≤LPV<2.73. 针对2个LPV较高的已歇业加油站开展现场打井监测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加油站的潜水层均出现油品渗漏污染,其中加油岛、管线区以及储油罐区是加油站渗漏污染重灾区,土壤中污染物以苯系物、萘以及总石油烃为主,总石油烃检出率达到71.4%~88.9%;地下水中污染物以总石油烃和MTBE(methyl tert-butyl ether,甲基叔丁基醚)为主,总石油烃检出率达到80.0%~100.0%,MTBE检出率达到33.3%~71.4%,对地下水源污染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980.
River-bed sediments from the Pangani basin, Tanzania, were characterized for elemental compositions, following contamination risks from rapid expans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area.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wo individual seasons and analyzed by high-polarizing bea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 for eight major and 14 trace elements. Evaluation of enrichment factors (EF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lemental flux and assess the contributions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The abundances of the major elements followed the order Si?>?Al?>?Fe?>?Ca?>?K?>?Ti?>?Mn?>?P, similar to that of the upper earth's crust, and were generally from the weathering of the bed-rock.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ypical anthropogenic trace-elements (Cr??1, V??1, Ni??1, Cu??1, La??1) coupled with high EFs (>2) in some locations indicated contamination associated with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Factor analysis extracted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that contributed to 96.0% of the total observed vari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iver-bed sediments of the Pangani basin were influenced to a larger extent by lithogenic sources than anthropogenic impa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