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10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运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2005年和2009年遥感解译数据、土地侵蚀数据及环境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山东省17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17个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59.81~78.08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2005-2009年17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值在0.06~3.5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是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必须明确其动力机制,坚持统筹发展战略,从生态保护、社区参与、区域统筹和产业协同四个方面采取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3.
区域分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是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对山东省在全国和区域内部分工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山东省在全国的区际地位以及所辖17个市之间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格局,为山东省强化区域分工和联系,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4.
山东及其近海小震群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山东及其近海30多年来发生的39次小震群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这39次小震群大多分布在断裂带上,发生在2条(或2条以上)断裂交汇部位的占67%,这些容易发生小震群的断层大多为走滑性质的活动断裂,占到86.5%;其中主余型的占57%,双震型的占32%,多震型的占11%,该区震群活动与外围的中、强地震对应率为56%,其中的较显著小震群与外围的中、强地震对应率为71%。对震群与中强地震的间隔时间和间隔距离,以及与区域地震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5.
风沙化土地的整治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沙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带以外地表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过程。风沙化是继沙漠化研究之后的另一分支。风沙化土地既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是环境污染的物质源地。对风沙化土地宜采取整治与高效利用并举的措施。建设生物工程和发展生态农业是风沙化土地整治和利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6.
以2004牟-201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AE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生态效率及其变化特征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山东省生态效率呈现波动变化,各地市之间差异明显,有6市达到了效率最优,烟尘、工业固废、工业粉尘和SO2是影响非前沿面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各地市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存在差异,环境效率发展较好的城市数量多于资源效率;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的提高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驱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是山东省提升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7.
为解决干旱问题、实现区域的早期干旱预测,该文对山东省区域应用交叉谱方法分析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之间的联系。首先,选取1982-2014年的NDVI和降水量日数据进行5 d平均,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对NDVI时间序列重建;其次,根据山东省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将1 a划分湿润期和干旱期两个阶段;最后,采用NDVI和降水量的交叉谱分析,分别计算干旱期和湿润期的NDVI-降水量滞后响应时间及植被滞后时间空间分布,并探讨影响NDVI-降水量滞后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由西北至东南方向逐渐增高,且降水量主要分布在5-9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8%;湿润期的NDVI与降水量多年平均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58)大于干旱期(平均值为0.40);干旱期的多年平均滞后时间处于11~15.5 d,湿润期的多年平均滞后时间处于15~21.5 d,湿润期的滞后时间高于干旱期的滞后时间,且山地丘陵的滞后时间长度低于平原区;干旱年,鲁西北平原的NDVI-降水量滞后时间较短,湿润年,鲁南和鲁中山地的NDVI-降水量滞后时间较短,且发现植被响应滞后时间与降水量在年时间序列上存在滞后0.16 a的显著相关性。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传播时间的研究,在实现对农业干旱短期预报的基础上,反映了不同区域植被的干旱脆弱性,有助于管理者对水资源做出及时、合理的调度。  相似文献   
48.
结合山东半岛生态环境现状,根据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特点,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选取了25项指标构建了其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对2009及2012年度山东半岛6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出评价.评价结果为威海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Ⅰ级优,承载力稳中有升,青岛、烟台、日照市为Ⅱ级良,青岛、烟台承载力略升,日照略有下降,潍坊市为Ⅲ级中等,承载力有所下降,东营市由Ⅳ级差变为Ⅲ级中等,承载力明显好转.同时,并对每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了分析说明,以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Energy is now becoming the bottleneck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takes Shandong Province, one of the most energy consuming provinces in China, as an example, uses quantity methods such as SPSS (Sta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cluster sampling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applies quantity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energy issue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quick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ext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population and energy consuming per head, between the infinite energy consuming desire and the low level of managing system, and between the unstable world energy supply and the limited energy storage in China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energy crisis in Shandong, which not only results in energy shortage, but also becomes the barrie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nsure sufficient energy supply for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21 st century, we should tak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chang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pursuing a multiple and high quality energy strategy, improving the intensive urbanization strategy, and building a scientific energy system.  相似文献   
50.
山东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域分布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山东省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区域分布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