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3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742篇
安全科学   677篇
废物处理   86篇
环保管理   352篇
综合类   1777篇
基础理论   298篇
污染及防治   294篇
评价与监测   123篇
社会与环境   105篇
灾害及防治   1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为了提高钝顶螺旋藻生长过程中的固碳速率,从CO2浓度、温度和光周期3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钝顶螺旋藻在2 L三角瓶中培养时,最佳培养条件为10%CO2,温度30℃,光周期16/8。最佳培养条件下,钝顶螺旋藻对数生长期内比生长速率与固碳速率均达到峰值0.512 d-1和42.506 mg/(L.h)。此外,钝顶螺旋藻的底物消耗表明培养液中的N、P足量,其初始添加量可以满足藻体的生长需要;生长过程中补加10%CO2一方面补充钝顶螺旋藻可吸收碳源,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培养液pH升高对藻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温度对亚硝化及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宁  张建  孔强  苗明升  田琳 《环境工程学报》2013,7(4):1308-1312
采用批次实验的方法探讨了3种不同温度(15℃,25℃,35℃)对亚硝化及其过程中温室气体氧化亚氮释放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亚硝化过程及氧化亚氮的释放有显著影响。在15~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氨氧化率和亚硝化积累率逐渐升高,N2O释放量也逐渐增大,35℃可以作为适宜的亚硝化温度,平均氨氧化率为50.9%,亚硝化积累率为55.6%,NO2--N与NH4+-N出水浓度比为1.1,氨氧化率,亚硝化积累率和出水中亚硝氮与氨氮浓度比较合适,从而可以为厌氧氨氧化工艺提供合适的进水,但在此温度下平均N2O释放量相对较高,为1.494μg/g MLSS。  相似文献   
993.
乌江干流中上游水电梯级开发水温累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乌江流域洪家渡库尾至乌江渡坝下的水电工程干扰典型段为研究区域,利用建坝前后的水温实测资料,采用建坝前天然水温和建坝后下泄水温比较法,对乌江干流梯级水库水温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天然水温改变最大的电站为洪家渡和乌江渡,前者是受水库水温结构自身影响,后者是梯级联合运行的结果;梯级联合运行使库区水温分层有所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上游梯级电站的建成,电站下泄水温年变化过程趋于均化,与天然水温的延迟也越加明显;不同的水库水温结构对水温累积效应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稳定分层型水库对水温累积具有正效应,混合型水库具有负效应,过渡型水库处于两者之间,体现了梯级电站的水温累积影响,为研究减缓下泄低温水的对策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应用电性拓扑状态指数预测烷烃自燃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模型,用于52种烷烃化合物自燃点的预测研究。应用原子类型电性拓扑状态指数作为表征分子结构特征的描述符。该指数既能表征分子的电子特性,又反映其拓扑特征,同时易于计算,并有较强的同分异构体区分能力。采用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方法对烷烃自燃点与电性拓扑状态指数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拟合。将52种烷烃样本随机划分为训练集(30种)、验证集(8种)和测试集(14种),并通过“试差法”确定网络的最优参数。运用最佳网络结构[64—1]对实验样本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多数样本的自燃点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对于测试集,平均预测绝对误差为8.4℃,均方根误差为11.8,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传统基团贡献法所得结果。该方法的提出为工程上提供了一种根据分子结构预测有机物白燃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澳洲冷空气活动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澳洲范围700 hPa温度场的再分析资料和长江中下游降水资料,通过谱分析方法,试析了澳洲冷空气活动对我国长江中下游主汛期降水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此中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夏季,澳洲变温与涝年长江中下游主汛期的降水都具有77 d的周期,两者存在着77 d周期的遥相关,同时在77 d的周期两者呈现同位相振荡。也就表明在77 d的周期澳洲冷高压变动时经73 d后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同时也得出澳洲冷高压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少雨;澳洲冷高压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落,长江中下游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多降水天气。以上结论对长江中下游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气温资料,选用EOF和REOF方法识别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特征,并对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敏感区域进行时间演变分析和突变检测。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主要有2种空间振荡型(即全流域气温变化趋向一致型和流域内气温变化存在东西向差异型),3个变化敏感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南部和金沙江流域)。3个变化敏感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在20世纪90年代明显升高,且均在90年代后期呈突变增加,其中金沙江流域升温趋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20℃/10a。全流域1991~2005年年平均气温距平空间分布表明,自1991年以来全流域都为升温趋势,其中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金沙江流域是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997.
不同水温时底泥扰动对不同形态磷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江南地区典型水温条件下,底泥扰动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温条件下,底泥扰动均有利于上覆水中溶解态磷(即溶解性总磷酸盐(DTP),包括溶解性正磷酸盐(DI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向底泥迁移.与对照试验相比,不同水温时的扰动均导致DIP/TP和DTP/TP明显降低.与初始状态(第0天时)相比,扰动导致DIP/TP分别降低了39.61百分点(冬季水温)和17.38百分点(夏季水温),而DTP/TP则分别降低了39.16百分点(冬季水温)和19.06百分点(夏季水温).相反,对照试验中,DTP/TP分别上升了24.90百分点(冬季水温)和23.37百分点(夏季水温).这说明底泥扰动促进了溶解态磷向颗粒态磷(PP)的转化.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小麦样品中的低含量钴,方法简单、操作便捷,测定结果精确度和准确度好。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3303c+0.00421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1%(标准样品ESP-1)和1.1%(6#小麦样品),检出限为0.005mdkg。  相似文献   
999.
对1 880 m3高炉出铁场除尘系统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制约原有系统除尘效果的原因,并利用技术改造,提高系统风量和除尘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岗位粉尘浓度,改善了现场周围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000.
Australian guidelines recommend that tailings materials from uranium (U) mining and milling be contained without any detriment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for at least 1000 years. Natural analogue sites are being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if they can provide data on the rates of natural erosion processes which occur over these timescales, for input into predictive geomorphic computer models. This paper presents radionuclide, metal and stable lead (Pb) isotope data from sediment cores and surface soils in the vicinity of two mineralised areas in the Alligator Rivers Region.Surface scrapes from the natural Anomaly #2, south of the Ranger mineral lease, exhibit radiogenic 206Pb/207Pb and 208Pb/207Pb ratios, and elevated U and metal concentrations typical for a near surface U anomaly. In contrast, samples taken from the Koongarra mineral lease (KML) show radionuclide activity and metal concentrations similar to natural areas elsewhere in the Alligator Rivers Region and Pb isotope ratios are closer to present day average crustal ratios (PDAC), as the orebodies at KML are covered by surficial sand. A sediment core collected from Anbangbang Billabong, downstream of KML, exhibits small variations in Pb isotope ratios that indicate that approximately 1% of the upper sediments in the sediment core may be derived from material originating from the U anomaly at Koongar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