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01.
文章基于消费和环境的关系,从绿色消费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在绿色消费中,环境伦理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苏州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环境价值观和环境利益导向型绿色消费认知,来测量个人环境伦理观对绿色消费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利益导向型绿色消费认知与绿色消费态度,环境价值观和环境利益导向型的绿色消费认知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2.
水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园林水脉割断、水生生态系统不完善,水体自净能力降低,苏州园林的水环境状况受到很大影响。通过对苏州园林传统水环境保护手法的梳理,提出通过改造河池护坡,修复水生生态系统等师法自然的方法,开发纳米气泡法、生态基法等生态新技术,以及加强园林水循环,重塑优美的园林水景观。  相似文献   
103.
利用苏州河水的化学及生物学参数,以及水样对几种添加化学品的降解延滞期及降解率,综合评估了水体自净能力,并探讨了苏州河生态恢复初期自净能力的评估方法。对比2008年上、下游水样对醋酸钠、苯酚、苯胺、二甘醇、乙二醇、三聚乙醛等6种化学品的降解情况,比较分析了2006年及2008年两年度间苏州河自净能力的变化。相对2006年而言,2008年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急剧下降,上、下游水体对化学品降解能力整体减弱,三聚乙醛降解能力的减弱尤为明显,降解率从2006年的77.82%和88.73%降至2008年的35.83%和65.86%。在外部有机物输入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上游的好氧异养菌数由2006年的4.7×104CFU/mL降为2008年的2.2×103CFU/mL。2008年苏州河上游水体对化学品(二甘醇除外)降解能力较下游水体更弱,且延滞期长。与2006年相比,2008年苏州河水体的自净能力整体减弱,上游水体自净能力的损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4.
一种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分析工业园区生态环境问题为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完善系统功能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构建了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反映了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的状况。并着重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评价方法,对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在各个规划时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进而指出制约因子并提出相应的诊断方案。评价结果表明,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指数在2002规划年为054,在2005规划年为065,在2010规划年将为078,在2020规划年将为088。  相似文献   
105.
高杨  许东升  李琦 《地球与环境》2018,46(5):444-450
环境地球化学基线作为能够判别自然和人为环境影响的地球化学指标,不同地区基线值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宿州市为例,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试,对表层土壤中的Cu、Zn、Pb、As、Cr、V六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总量分析,采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对累积频率分析方法计算确定宿州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基于确定的地球化学基线值,运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宿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环境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Cu、Zn、Pb、As、Cr、V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29、52.61、20.84、10.29、69.83和82.27 mg/kg;确定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分别为16.97、48.66、19.43、9.07、65.22和79.08 mg/kg,获得的基线值符合其定义和实际意义;地质累积指数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六种重金属元素大部分处于无污染级别,少量达到无污染到中度污染级别,六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富集贫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6.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5年4月至12月,对苏州河4个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以及优势种组成进行调查,并与1999年、2001年和2003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探讨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栖动物种数从2001年最多的14种降至2005年最少的8种;平均密度由1999年最高值34 445.1 m-2降至2001年最低值3 746.6 m-2,其后又上升至2005年的22 770.8 m-2;生物量由1999年最高值285.33 g.m-2降至2005年最低值31.78 g.m-2;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则由2001年最高值1.20降至2003年最低值0.49;P ielou均匀性指数由2001年的0.67降至2003年的0.40。赵屯、黄渡断面优势种从1999年、2001年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变为2003年、2005年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 eisteri),而北新泾、浙江路桥断面优势种未发生变化。根据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将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划分为2个阶段:1999年、2001年苏州河底栖动物恢复较快,2003年、2005年恢复较缓。  相似文献   
107.
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恢复过程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0月至2003年4月,对苏州河8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主要为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中华颤蚓和霍甫水丝蚓,种类数比1999年有所增加,但仍以耐污种为主。对不同水体间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污染程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建立了底栖动物恢复指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地指示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的动态过程。结合历史资料研究显示,苏州河底栖动物恢复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恢复迹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8.
滕颖  李新  陆平 《环境科技》2006,19(4):49-51
随着近20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苏州地区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水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分析对苏州地区水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人口因素、地区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及其城乡生活方式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9.
彭越浦苏州河河口底泥沉积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彭越浦-东茭泾河道污染底泥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河道底泥的垂直分布与苏州河及其支流大多数河道的底泥分布一致。而彭越浦交通路桥到中山北路桥段的河道底泥,却出现了特有的垂向分布。这种河道底泥从垂向上,其表层污染物含量较低,接近河道自然底泥的背景值。它是由于苏州河河水流入彭越浦,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拥水沉积,其形成与彭越浦及苏州河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河道底泥的发现,为苏州河支流及类似河道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0.
苏州河横贯上海中心城区,曾是都市污染河流。为从生态学角度揭示苏州河的污染程度,笔者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了苏州河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别于2019年6月4—23日(夏季)和9月14—26日(秋季),租用专业渔船在苏州河13个断面采集样本,共采集到10 102尾鱼类,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以大莲湖为参照点,通过判别分析和关联度筛选,从5大类29个初选指标中筛选出10个指标,构建了苏州河F-IBI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干流上游的5个断面状况为"极好"或"好",支流3个断面为"好"或"一般",而干流下游的5个断面则为"差"或"极差"。秋季干流上游5个断面和支流3个断面与夏季的健康状况相似,下游断面则有所改善,仅武宁路桥为"极差",其余均为"一般"或"差"。研究显示苏州河上游干流的水生态系统已基本恢复,而上游支流和下游干流还未建立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建议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第四期工程要更加注重治理岸上的污染源,同步实施干支流水系的污染治理,定期开展城区段淤泥清理,实施岸线的生态化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