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291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了测定煤层硫化氢(H2S)含量,防治矿井H2S涌出,提出一种通过钻屑法测定煤层H2S含量的方法。在未受采动影响的新鲜煤壁,采用钻屑法取样,通过测定煤样H2S解吸量、取样过程损失量和H2S残存量确定煤层H2S含量。根据溶于水中H2S的p H值和色谱分析解吸气体中H2S体积分数,确定H2S解吸量;根据煤样解吸规律和气样H2S体积分数,确定H2S损失量;根据色谱分析残存气体中H2S体积分数,确定其残存量。用此方法,对山西某矿H2S涌出煤层进行现场和实验室测定。研究表明,该矿H2S含量为(4.465~6.701)×10-3m3/t。钻屑法测定煤层H2S含量是可行的,可以为矿井H2S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2.
全面分析2013年西安市13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PM2.5监测数据。结果表明:2013年西安市环境空气中PM2.5年均值为105μ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要求(35μg/m3)200.0%,污染较严重;西安市各子站PM2.5月均值总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V"型趋势,全市及各子站PM2.5月均值分别为44~206、32~275μg/m3;采暖期(上半年采暖期为1—3月,下半年采暖期为11—12月)、非采暖期(4—10月)PM2.5平均值分别为156、70μg/m3;上、下半年采暖期PM2.5平均值分别为178、124μg/m3;西安市气象风力以微风为主,雨天集中在5—9月,期间PM2.5月均值小于80μg/m3。  相似文献   
83.
Objective: The current study evaluates of the effects of lowering the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BAC) limit from 0.10 to 0.08?g/dL across all 50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ur objectives were to (1)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the 0.08?g/dL BAC limit on drinking driver fatal crash rates; (2) compare the effects from early-adopting states to the effects of late-adopting states; (3) determine the effects on drivers with low BACs (0.01–0.07?g/dL) and high BACs (0.08+ g/dL); and (4) estimate the lives saved since 1983 due to the adoption of 0.08?g/dL BAC laws.

Methods: Our study examined annual data from the Fatality Analysis Reporting System (FARS) for each jurisdiction from 1982 through 2014. Our basic outcome measure was the ratio of drinking drivers (BAC ≥0.01?g/dL) to nondrinking drivers (BAC?=?0.00?g/dL). Covariates included 0.10 BAC laws, administrative license revocation (ALR) laws, seat belt laws, minimum legal drinking age (MLDA) laws, and unemployment rates. We utilized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 models for each state, where the implementation date of the law was modeled as a zero-order transfer function in the series, in addition to any extant trends that may have been occurring simultaneously. Before determining the specific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0.08?g/dL BAC laws, we conducted a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 each state. We tested for between-state mediating factors relating to our covariates.

Results: A total of 38 of the 51 jurisdictions showed that lowering the BAC limit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drinking driver fatal crash ratios, with 20 of those reductions being significant. The total effects showed a 10.4% reduction in annual drinking driver fatal crash rates, which is estimated to have saved an average of 1,736 lives each year between 1983 and 2014 and 24,868 lives in total. Implementing a BAC limit of 0.08?g/dL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both high- and low-BAC fatal crash ratios. Though early-adopting jurisdictions (1983–1999) demonstrated a larger decrease in fatal drinking driver crash ratios than did late-adopting jurisdictions (2000–2005), the result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5).

Conclusions: Our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lowering the BAC from 0.10 to 0.08?g/dL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82 to 2014 showed an overall effect of 10.4% on annual drinking driver fatal crash rates, in line with other multistate studi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ing the BAC limit for driving and the general deterrent effect on impaired-driving fatal crash rates.  相似文献   
84.
湖南省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与综合技术研究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总结了湖南省10年来推行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和推广综合农业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取得的效益。经过10年的努力,5个试点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农业与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2663106 hm2,新增产值50.90亿元。  相似文献   
85.
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在酸性土上的农用价值与利用原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作为废弃物对环境的潜在威胁,促使人们对其资源化利用研究的重视。文章针对红壤地区土壤普遍缺乏营养元素的问题,通过分析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探讨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在酸性土壤上的农用价值与利用原理。结果表明,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富含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而红壤地区土壤又普遍缺乏这些元素;它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能,在酸性土壤中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因而具极高的农用价值。在酸性土壤上适量施用,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供肥性能和持水能力,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从而达到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6.
排污总量控制的最优化原则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环境经济学的最优化原则出发,对上海市推行的排污总量控制,超量排污罚款和对允许排放量限度内的排污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进行了论述。根据最优化原则,污染物排放总量应该设置在最佳污染物排放量点,并且不同的河段应该设置相应的允许排放量;单位超量排污罚款价格不可过低,并且应该随着超量排污的增长而增加,以一个合适的费率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会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它的污染物治理技术,从而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因此,这三才是将  相似文献   
87.
确定环境优先污染物,是控制和防治化学品污染的带有战略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根据研究编别区域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中的实践,并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就筛选环境优先污染物的有关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8.
PM10冲击采样器切割头设计参数对切割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颗粒在气流中的受力情况分析入手 ,得到冲击采样器中喷嘴喷出后颗粒的运动轨迹方程以及运动轨迹与采样器切割头设计参数的关系式。分析了PM10空气采样器的切割原理 ,并利用数值计算研究颗粒在不同的流量、喷嘴尺寸及喷嘴与冲击板的距离下的运动轨迹 ,从而得到切割头设计参数对切割粒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针对粉煤灰排放产生二次污染问题,经过分析比较,选用了科学的加湿排放工作原理,设计了用于粉煤灰排放的新型灰料加湿卸灰机。  相似文献   
90.
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西北部1951—2013年的9个标准气象站以及2012—2016年的高山自设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Tave、Tmin、Tmax)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LRTave、LRTmin、LRTmax)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随高程增大有显著下降趋势。研究区两个区域的LRTave、LRTmin、LRTmax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基于气象站的LRTave、LRTmin高于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其中LRTmin差异最为显著,而LRTmax空间差异较小。2)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象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高、夏季较高、冬季低,而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其中气象站LRTmax在四季中的差异最显著,而高山观测站的LRTmin的季节差异最大。高山观测站的气温直减率在4—9月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值。3)青藏高原西北部LRTave、LRTmin在气温突变年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LRTmax无显著的变化。其中,在气温突变年之后,LRTave、LRTmin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LRTave、LRTmin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显著,而LRTmax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显著。研究将有效改善青藏高原西北部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响应等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