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227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27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溴系阻燃剂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溴系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BFRs)广泛应用于塑料、电子、建筑、纺织等材料和产品中,在多种环境介质中都可以检测到BFRs的存在。目前市场上的溴系阻燃剂主要有3种: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和六溴环十二烷(hexa bromocyclododecanes,HBCDs)。近年来,进入环境中的BFRs在数量和种类上迅速增加,由此引发的环境效应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有关BFRs的毒理学研究也成为相关领域的焦点内容。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BFRs在内分泌干扰效应、肝脏毒性、生殖毒性和神经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02.
十溴二苯乙烷阻燃聚合物材料的性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十溴二苯醚(DBDPO)在环保方面受限的趋势以及十溴二苯乙烷(DBDPE)作为替代品所具有的优势。用DBDPE制得的各种阻燃材料(PP、ABS、HIPS)与DBDPO相应制得的阻燃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DBDPE制品各种参数随添加剂的变化趋势比DBDPO制品缓慢,但总体上DBDPE与DBDPO制品的性能比较接近甚至更好,DBDPE可替代DBDPO应用在阻燃材料中。  相似文献   
503.
殷永丰  邱榕 《火灾科学》2017,26(2):68-78
二甲醚(DME)作为可再生的清洁燃料,因为其优越的性能而越来越受关注,但与此同时其燃烧的安全性却容易被忽视。自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后,含磷化合物成为抑制碳氢化合物火焰最理想的卤代烷替代物,选取甲基磷酸二甲酯(DMMP)应用于二甲醚火焰,基于分层结构首次构筑了DME/DMMP详细化学反应机理。通过模拟研究发现,DMMP对DME层流预混火焰表现出与碳氢火焰同样明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进行火焰抑制机理分析,结果显示DMMP对DME层流火焰的抑制主要是因为PO_2和HOPO的循环反应促进了H和OH重组,同时得出DMMP对DME富燃火焰抑制更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504.
为减少瓦斯二次爆炸带来的危害,研发新型抑爆弹性滑移装置,并将滑移装置与固定装置对比,分析其对9.5%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滑移装置抑爆效果优于固定装置;滑移装置能缩短火焰燃烧时间,固定装置超压峰值高于滑移装置;由于轻碳板反向速度提高,弹性系数为0.85 N/mm的滑移装置对火焰和超压抑制效果优于弹性...  相似文献   
505.
有关林火行为的一些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介绍了在燃烧风洞里模拟研究林火行为中的一些基本现象,选用马尾松松针作为可燃物,初步实验观测了有关火焰形态与各种参数(可燃物的载量、体积密度、来流风速大小、涡量及湍流度等)间的定性定量关系,其结果有助于森林火灾过程的理论分析和模化。  相似文献   
506.
为了进行非密封飞机机舱内视频火灾探测技术的研究,借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QR0-12步入式环境低气压试验舱开展低气压下(100kPa,90kPa,70kPa,50kPa和30kPa)火焰视频图像特征研究。在实验舱中用正庚烷作为可燃物进行点火实验,拍摄火焰视频,研究低气压环境下火焰的颜色、空间变化、运动、相对稳定性、边缘粗糙度、相邻帧火焰区域面积变化率、面积重叠率、相关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火焰的颜色、空间变化特征不会随气压变化而变化;而火焰动态特征等都会因气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火焰的颜色和空间变化特征在低气压环境中仍可用于火焰区域分割和识别,而其他动态特征会随着气压发生变化,不能用常压下的方法来训练分类模型,但仍可以用以区别火焰和静止的疑似区域。  相似文献   
507.
谌书  廖广丹  苏涛  刘璟 《地球与环境》2014,42(3):355-360
研究废旧印刷线路板中溴代阻燃剂的多寡对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浸提废旧印刷线路板金属铜的浸出效率的影响。将废旧印刷线路板剪切破碎后过筛,得到不同粒度段的颗粒样品,分别测定不同颗粒样品中溴代阻燃剂的含量,以含溴量最高的40~100目的颗粒作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样品浓度(5g/L、15g/L和25g/L),萃取部分溴代阻燃剂与未萃取两种条件下T.ferrooxidans浸提金属铜的效率。在500mL三角瓶中接入活化后的T.ferrooxidans,待菌株培养到对数生长期后加入相应样品,摇床培养120h,每隔一定时间取上清液,分别测定上清液中Cu2+、氧化还原电位(ORP)和pH值。结果为,浸提120h后,未萃取溴代阻燃剂的5g/L、15g/L和25g/L浓度时T.ferrooxidans对铜浸出分别是79.59%、90.53%和66.37%;萃取溴代阻燃剂的5g/L、15g/L和25g/L浓度时T.ferrooxidans对铜的浸出浓度分别是90.98%、97.88%和69.05%。表明溴代阻燃剂是影响微生物浸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CCl4作为萃取剂萃取废旧印刷线路板中溴代阻燃剂后,T.ferrooxidans对废旧印刷线路板金属铜的浸提率提高,废旧印刷线路板加入量为15g/L时浸提金属铜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508.
为了研究固体可燃物多火焰火蔓延规律及传热控制机理,开展了竖向水平排列的PMMA单一平板和平行双板火蔓延规律研究。基于水平火蔓延实验台,考虑平板尺寸、平行双板的竖直间距两个主要因素,分析此类条件下的火蔓延速度、火焰高度和火焰宽度等参数。实验研究发现,PMMA板水平火蔓延过程中,热解前锋呈V型,预热区长度随平板间距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平行双板工况下,在研究考虑的间距范围内火焰始终保持合并,火蔓延速度、火焰高度及宽度明显大于单一平板,且均随间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三者峰值出现的位置与样件尺寸有关。上层PMMA板上下表面的辐射热流随间距的变化规律与火蔓延速度变化规律一致,因此推断辐射作用在平行双板水平火蔓延中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09.
A knowledge of the ignition properties of ammonia (NH3)/hydrogen (H2) mixtures is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ir abundanc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cesses, and also because of their prospective role as fuels in future energy systems. In particular, the question arises if and how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like ignition limits and minimum ignition energies in NH3/H2 mixtures are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this work studies ignition process in ammonia/hydrogen mixture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se track the evolution of ammonia/hydrogen mixtures during and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a certain ignition energy, using a detailed treatment of chemical reactions and molecular transport.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on the minimally required ignition energy are performed. These are the strain rate, hydrogen content, pressure and initial (pre-ignition) temperature. Significant findings include a quasi-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ansition strain rate, defined as the strain rate below which no external energy is required to initiate successful ignition (auto-ignition) and a characteristic reaction rate, defined as the inverse of ignition delay time in homogeneous, quiescent mixtures. Also, the relative decay of minimum ignition energy with increasing hydrogen content is less pronounced for higher pressure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upports 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towards fail-proof ignition devices and reliable prevention of hazards. The simulations are used for assessing the ignitability of ammonia and its mixtures with hydrog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