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0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559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95篇
综合类   1156篇
基础理论   270篇
污染及防治   204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10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人工湿地处理含沼液畜禽废水的可行性,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含沼液畜禽废水进行处理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1.5 m3.d-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中COD、TP、TN和NH4+-N浊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21%、53.80%、55.09%和55.57%.另外,通过对人工湿地沿程的污染物变化试验分析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是沿人工湿地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962.
利用呼伦湖湿地50年的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和生态环境监测资料,采用迈阿密模型及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气象水文因子对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50年来该湿地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总体为下降趋势,减少的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157.7 kg·km-2,峰值时段为1970—1990年,两个谷值时段为1961—1969年、1991—2010年,最大值和最小值与降水量出现的最多值和最少值一一对应。②在15个气象水文因子中有年降水量、年蒸散量、生长季径流量、春季大风日数、水位、春季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水域面积8个因子达到显著性检验(P〈0.150~0.001),上述8个因子的排序也是与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关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综述表明,呼伦湖湿地区域呈暖干化趋势,并且干旱灾害比较严重,是限制气候生产潜力的重要原因。③气象水文因子协同作用对该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较大,复相关系数为-0.997,年蒸散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生长季径流量和水位因子对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贡献相反,随其减少或增加,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率增加或减少149.7 kg·hm-2。可以看出,该湿地气象水文因子的匹配并不理想,暖干化趋势依然是制约该区光能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④该湿地区域植物现实的生产力远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约有近60%的潜力可以开发;光能利用率较小的主要原因:一是现有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及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二是该区域暖干化趋势显著;而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和积极实施人工增雨、节水灌溉工程。  相似文献   
963.
流域河口湿地生态健康与湿地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活体",有着其自身的地理发育、成熟和衰老的生长过程。以大洋河河口湿地为例,运用面积积分曲线和分维度指数计算大洋河流域发育阶段及河口湿地生长过程,得出如下结论,(1)在河流流域地貌发育早期,河流底蚀、侧蚀、溯源侵蚀强烈,河流含沙量高,泥沙在河口地区沉降而易形成河口湿地;随着流域地貌发育到壮年期,河流泥沙含量输出稳定,河口湿地面积继续扩张;到流域地貌发育晚期,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河口湿地缺乏稳定的泥沙供应,在河湾水动力作用下逐渐萎缩、直至消亡。(2)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河口湿地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份,改变了河口泥沙的输入量及沉积环境,人类活动实际上是直接或间接地缩短了河口湿地的发育时间,加速了其发育进程。(3)针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河流,在制定河口湿地保护政策和修复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地质历史发育特征,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其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964.
辽东湾大凌河口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天然湿地的微生物资源及群落结构缺少研究。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辽东湾大凌河口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对其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合冗余分析(RDA)方法考察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共设定7个站位采集土壤样品,直接提取样品中微生物的总DNA,以巢式PCR扩增细菌16S rDNA-V3区片段,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离片段,研究河口区湿地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辽东湾大凌河口区土壤具有较为丰富的细菌种群,主要包含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几大类门,且同一季节采集的样品在聚类分析图上聚类成簇。RDA分析表明,土壤的温度与盐度2个变量分别解释了6.5%、2.3%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表明大凌河口区土壤的群落结构变化是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温度的影响略大于盐度。  相似文献   
965.
退耕还湖后安庆沿江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庆沿江不同退耕还湖方式(白荡湖区,低坝高网式养鱼;菜子湖区,自然恢复湿地)和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白荡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降低,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降幅小于历史旱耕湿地;菜子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升高,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幅大于历史旱耕湿地。2个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细黏粒、粗黏粒和细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粗粉粒、细砂粒和粗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土壤养分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总体相似。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价退耕还湖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演变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66.
A stormwater wetland treat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PS) from a 64 ha agricultural watershed was monitored over a period of five month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H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were increased in the wetland due to the algal growth. The highest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aeration pond due to the resuspension of solids, decreased in the wetland. The respective decreases in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kjeldahl nitrogen (TKN) were 15.9% and 28.7% on passing through the wetland. The nitrate and ammonia were increased by 45.4% and decreased by 79.9%, respectively. These variations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nitrification. The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phosphate had respective reductions of 52.3% and 58.2% over the wetland. The total chemical oxygen demand (TCOD) and solubl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SCOD) were also decreased. Generally, the TN, TP and phosphate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positive. These positive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mainly due to microbial activities, uptake by plants, and chemical precipitation at high pH. Negative removal efficiencies can be caused by continuous rainfall activities, with short antecedent dry days (ADDs) and unstable hydraulic conditions, some other biogeo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and algal growth also being important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967.
通过遥感手段,利用大量的ETM、TM、MSS遥感影像,从土地覆盖变化、景观格局指数等角度,分析了近30年七里海湿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景观演替趋势特征。详细分析了七里海内水域、芦苇等用地类型的转化趋势与成因,并通过多年来景观指数对比的方法揭示了该区域景观连通性和破碎化程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入境水量减少,1976到2009年期间七里海湿地水域面积减少了80%,之后由于保护区的建立,水域面积持续增长。期间以保护区建立为节点,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是水域-芦苇-水域。1976到2009年期问七里海总体聚集度指数从95.75下降到87.54、水面的破碎化指数从6.42上升到10.74,反映出区域景观连通性变差,破碎化程度在加剧,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越来越深刻。  相似文献   
968.
厌氧预处理+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厌氧预处理+潜流式人工湿地"工艺原理及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程中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投资少、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系统对COD、BOD5、SS、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67.2%、87.0%、90.4%和80.2%,出水水质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69.
邵武  宋岩  王彩红 《环境工程》2011,29(5):45-47
介绍人工湿地处理酸性矿井废水系统及其机制,分析了酸性矿井水的形成、特点和人工湿地处理酸性矿井水的可行性,列举国内外应用实例,说明人工湿地是治理酸性矿井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70.
长江中游湿地系统驱动关系的演变及保护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长江中游湿地的概况,分析了湿地演变的现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长江中游湿地发生了显著的不合理演变,主要表现在:湖泊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湿地整体价值受损。重点对湿地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驱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包括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中游湿地演变的现状和利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流域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对长江中游湿地的保护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基于流域管理思想的长江中游湿地保护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流域统一协调管理;遵循流域管理原则,理顺湿地系统的各种关系,做好湿地生态规划;加强流域生态管理模式研究;加强长江中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