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244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05篇
综合类   612篇
基础理论   175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5年   18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冷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地学方法,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2005—2014年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从高到低分别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2014年碳排放量分别达到20266、9914、6411万t;②东北三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比较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特征,在统计学上显著性检验存在多个冷、热点,其中,热点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的大连市、沈阳市、本溪市和辽阳市,吉林省的吉林市,以及黑龙江省的大庆市和鸡西市,冷点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市、黑河市、佳木斯市和伊春市;③在省级尺度上东北三省碳排放重心在2005—2014年间呈往东偏移的趋势,在市级尺度上辽宁省和吉林省碳排放重心往西偏移,而黑龙江省碳排放重心则往南偏移;④在省级尺度上,能源消费碳排放主轴方向为\"西南-东北\",但有往北旋转的趋势,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主轴呈现往北旋转的趋势,辽宁省和吉林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主轴方向则呈往东旋转的趋势;⑤东北地区影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主要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序为:人均GDP >产业结构>总人口数>城市化率>老龄化.  相似文献   
932.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对婺源县国土空间按功能属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婺源县“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功能转换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揭示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县域“三生空间”的演变特征;同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对可能影响“三生空间”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解析“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原因。结果显示:2002—2018年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逐渐减少,而生活空间的平均斑块和聚集度逐渐增大,说明不断增大的城镇规模和生活空间割裂了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使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更加分散化、破碎化。从转入与转出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是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主要来源,生产空间中转为生活空间的占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56%,主要以耕地为主;生态空间转为生活空间的面积占生活空间转入面积的44%,且以林地或草地为主。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活空间面积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生态空间面积呈缓慢的增加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一演变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其中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住宿与餐饮业收入对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说明旅游经济在加速婺源县城镇化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33.
山东省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挖掘各地区农业多种功能,统筹不同农业功能特征地域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农业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农业多功能的演变受到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复杂影响。以山东省为例,选取2004年、2011年、2017年三个时间截面,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错位指数、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县域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7年,山东省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分别呈先升后降和先降后升的增长态势,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分别呈持续下降和先降后升的下降趋势。(2)研究期内,农产品供给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对农业资源禀赋依赖较强,分别呈现出沿平原—丘陵—山地递减与递增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影响较大,时空差异明显。(3)各驱动因子对于同一功能中不同要素的作用方向与强度存在差异,引发农业各功能结构的变化。基于功能视角提出山东省农业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分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34.
2003年1-12月使用光离子化检测仪,对徐州市环境空气中的TVOC进行检测,监测结果显示:徐州市区环境空气中的TVOC浓度值1月份最高;其次为6月份;年平均值为82μL/m^3;交通干道两旁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935.
目的 获得某三基发射药老化后性能的退化规律,确定其失效模式,预估贮存及使用寿命.方法 根据某三基发射药实际使用环境及方式,采用温度-湿度双应力加速老化试验,模拟装药条件,获得老化样品.以安定剂含量、抗压强度、燃烧性能和机械感度为监测指标,对老化后样品进行测试,探究其性能变化规律,明确失效模式.通过Berthelot方程...  相似文献   
936.
以2000、2005、2010、2015年4期天津市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矩阵法和图示法分析湿地类型和面积变化,采用聚类分析法从微观尺度剖析湿地斑块削减状况,进一步选用缓冲区分析法研究生态用地在服务人居环境和鸟类适宜生境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景观变化方面,2000—2015年天津市湿地面积减少了260.92 km2,占湿地总面积的11.73%,其中2005—2010年减少速度最快;天津市湿地景观总体趋于分散和破碎,不同大小等级的湿地斑块均存在数量和面积减少的情况,以≤0.50 km2的中小型湿地完全丧失的现象最为突出。生态影响方面,2000—2015年生态用地辐射率由47.26%上升为51.96%,覆盖建设用地比例由64.29%上升为70.31%,表明缓冲区生态用地效应增强;另外,2000—2015年潜在的鸟类适宜生境由1 968.74 km2减至1 400.71 km2,在生态用地中占比减少了17.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37.
试论对安全生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单位和企业,重大、特大死亡事故连连发生,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用法律来保护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本文从当前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38.
人文主义是一种文艺复兴后产生的古老思潮,简而言之,不过是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主张,是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否定,它是第一次法典编纂运动的思想基础之一。人文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唯一中心,强调征服自然;在历史的发展中,人文主义逐渐被新人文主义所取代。新人文主义认识到人与环境的依赖关系以及与其他生灵的伙伴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下一代人的权利、动物的权利等。文章从人文主义历史内涵的演进及其新发展入手,分析和解读了法国环境法中的新人文主义精神,认为以生态人文主义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作为我国环境法的基本理念是历史发展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939.
工业园共生演化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泰兴精细化工园及南通农药化工园为例,将最大流原理及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用于研究非成熟工业园的产业共生演化.由于演算得到的序参量ξ值虽然可以表征各工业园共生效益随时间变化情况,却无法用来横向比较工业园间共生效益,因此对计算过程进行了改进,提出新的序参量计算方法.比较了序参量ξ与产业关联度、交换量等指标后,定义ξ为产业共生演化效率指标,并将卡伦堡工业园2005年得出的ξ值2.87作为共生演化稳定状态标准值.研究发现,2个工业园在较少人工干预下,ξ值逐年上升,分别从0.04,0.133增加到1.51和1.675,但远小于卡伦堡工业园的2005年ξ值.建议在工业园自发形成进程基础上,加以合理引导,促进工业园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940.
为获得核废料储罐与周围环境界面的温湿度信息,以便模拟不同地质处置时期储罐表面的腐蚀环境,通过对一些典型核能利用国家在高放核废料安全处置研究中对储罐表面温度的长期演变计算进行调研,结合不同埋藏模式推测出适于我国的核废料储罐表面温度演变规律。同时根据国内外对核废料储库中缓冲/回填材料饱和度的变化情况推测我国核废料储罐表面环境中膨润土含水量的时间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储罐表面初始时温度快速升高,至温度峰值后逐渐下降,为安全起见,最高温应设计低于100℃。膨润土的饱和度受到核废料衰变释热及地下水入渗的双重影响,早期以核废料衰变主导,后来受地下水入渗影响显著。一般认为储罐表面膨润土在3年左右含水量明显增加,约10年左右达到饱和。温湿度长期演变预测将为我国核废料储罐表面腐蚀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