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98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110篇
综合类   694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236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六号高炉炉前出铁场工程是一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该项目结合安钢实际,利用较少的投资,解决了多年困扰炼铁厂的炉前烟尘污染的问题,该技术结合目前国内中小高炉出铁场综合治理的经验,提出了顶吸加侧吸的综合捕集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出铁场的烟尘污染状况,同时回收的粉尘又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充氧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充氧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充氧能力在添加填料比无填料时大;在悬浮载体能够均匀流化的填充率范围内,反应器充氧能力随着填充率的增大而增大;当填充率大于可以均匀流化的最大填充率时,反应器的充氧能力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53.
车辆—路基耦合而产生振动 ,为了更好地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笔者提出了车辆—路基竖向耦合振动模型 ;并利用该耦合振动模型及二维有限元方法 ,探讨了高速公路不同路基设计参数对车辆运行品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路基刚度的变化对车辆竖向振动加速度的影响较大 ;路面平整度与车辆竖向振动加速度几乎成线性关系 ;随行车速度的增加车辆的舒适度将降低。  相似文献   
54.
云天化股份公司在2004年建造了3#循环流化床锅炉,以煤代气。它可以缓解公司原料天然气的紧张状况,并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该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及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拆除前、拆除中、拆除后以及大修整个过程实施全方位安全技术管理,实现了全面的管理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6.
肖鸿  杨平  郭勇 《四川环境》2005,24(2):4-7,10
本实验采用新型厌氧—好氧一体化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主要研究了系统的启动与运行性能,并对系统的NH3 N去除效果作了初步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16℃~24℃的自然温度下,采用递增负荷、厌氧和好氧分期启动的方式,系统可在38天内达到较好的启动效果;在系统负荷运行期内,当系统总进水COD浓度平均值为3601 8mg/L,总出水COD浓度平均值为384 0mg/L,系统容积负荷平均值为2 54kgCOD/(m3·d),系统总HRT平均值为35 1h时,系统总COD去除率平均值达90 6%。实验还发现:当进水NH3 N浓度为280 3~350 7mg/L,整个系统的NH3 N去除率在68 5%~91 7%,平均为81 0%。由此说明,本反应器具有很好的COD去除性能和NH3 N去除效果,适合于处理COD浓度高且含有中等NH3 N浓度的有机废水。  相似文献   
57.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铊,对样品前处理的多个细节进行改进,使前处理过程耗时缩短,回收率提高。试验表明,方法在0μg/L ~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5;检出限为2.0μg/L,取样量为500 mL,富集50倍时,方法检出限为0.04μg/L;实际水样测定结果的 RSD 为4.9%~8.4%;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4.0%~102%。  相似文献   
58.
Nitrogen evolution was studied during the co-combustion of hydrothermally treated municipal solid wastes (HT MSW) and coal in a bubbling fluidized bed (BFB). HT MSW blending ratios as 10%, 20% and 30% (wt.%) were selected and tested at 700, 800, 900 °C. Emissions of NO and N2O from blend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mono-combustion trials. Moreover, concentrations of precursors like NH3 and HCN were also quantified.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NO emissions were predominant in all the cases, which ros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blending of HT MSW contributed to the NO reduction. N2O emissions de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rising and the blending of HT MSW also presented positive effects. At 30% HT MSW addition, both NO and N2O emissions showed the lowest values (391.85 ppm and 55.33 ppm, respectively at 900 °C). For the precursors, more HCN was detected than NH3 and both played important roles on the gas side nitrogen evolution.  相似文献   
59.
燃煤电厂产生和排放的PM2.5中水溶性离子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认识我国燃煤电厂一次PM2.5排放特征,并定量评估大规模开展烟气脱硫与脱硝对其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国内一个煤粉炉电厂和一个循环流化床电厂,对其产生和排放的PM2.5进行现场测试,并进行水溶性离子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的这两个电厂中,循环流化床电厂产生的PM2.5的质量浓度高于煤粉炉电厂产生的PM2.5的质量浓度,但是这两个电厂排放的PM2.5的质量浓度相当.产生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该循环流化床电厂配备的电袋复合除尘器比煤粉炉电厂的普通电除尘器对PM2.5去除效率更高.煤粉炉电厂产生PM2.5中水溶性离子浓度低于循环流化床电厂,但是煤粉炉电厂排放PM2.5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却远远高于循环流化床电厂,表明煤粉炉电厂排放的PM2.5受脱硫和脱硝设施的影响较大.煤粉炉烟气脱硝过程中可能形成硫酸雾,烟气中的部分硫酸雾和过剩的NH3反应生成NH4HSO4进入颗粒相,同时降低了PM2.5的p H值;而脱硫过程中脱硫液的夹带也会导致NH+4和SO2-4进入PM2.5.所以,虽然两个电厂产生的PM2.5中水溶性离子均以Ca2+和SO2-4为主,但煤粉炉排放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则以NH+4和SO2-4为主.  相似文献   
60.
This study aimed to reveal how amoxicillin(AMX) affec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he spread mechanism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 in the AMX manufactur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For this purpose, a 1.47 L 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EGSB) reactor was designed and run for 241 days treating artificial AMX manufacture wastewater. 454 pyrosequencing was applied to analyze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 in the system. The antibiotic genes OXA_(-1), OXA_(-2), OXA_(-10), TEM_(-1), CTX-M_(-1), class I integrons(intI1) and 16 SrRNA genes were also examined in sludge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ra Ignavibacterium, Phocoenobacter,Spirochaeta, Aminobacterium and Cloacibacillus contributed to the degradation of different organic compounds(such as various sugars and amines). And the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of eachβ-lactam resistance gene in the study was chang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MX concentration.Furthermore the vertical gene transfer was the main driver for the spread of ARGs rather than horizontal transfer pathways 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