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7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222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27篇
综合类   471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141篇
灾害及防治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文章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为吉林省《糠醛工业污染物控制要求》中水污染物排放要求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作者认为,排放标准的更新,水质监测项目的添加,以及对相关储水设施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是促进糠醛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2.
沼气高值化利用与净化提纯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户用沼气池以及传统工业沼气锅炉的低附加值沼气利用方式已经不适合沼气产业规模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方向,在分析我国沼气资源潜力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沼气制备车用压缩天然气、管道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高值化利用方式及相关标准;针对高值化利用方式,分析比较了现有的高压水洗、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变压吸附、膜分离和深冷分离等几种沼气净化提纯工艺的技术及应用情况,介绍了高效沼气脱硫技术,并指出氧、氮含量源头控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3.
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在评价桐庐县现有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整合优化财政补助结构,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各乡镇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与地区对县域生态环境贡献率、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和资金使用绩效挂钩的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84.
分析了气体脱硫装置胺液系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危害,通过采取清洁生产工艺、材质升级、在线净化复活、停工清扫塔器和新脱硫剂补充置换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5.
大气气溶胶中碘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思琦  谢周清  李冰 《环境科学》2010,31(5):1121-1129
大气中的碘直接影响对流层中多种光化学反应并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而碘的大气化学机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气溶胶中的碘是其大气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通过其赋存形态可以推测和了解碘的大气化学过程.大气碘化学理论一直认为IO3-是大气碘沉降中最主要的碘形态,但近年来的各地实测数据发现大气气溶胶中的碘形态大多以可溶性有机碘或I-为主.这种分歧说明目前的大气碘化学理论尚有待完善.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碘的大气化学以及气溶胶颗粒物中碘形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6.
To turn current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sustainable direction, solid and understandable market information on the socio-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products is needed. Eco-labelling programm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communic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at gaps there may be in the current criteria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relation to a strategic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recommendations on how such presumptive gaps could be bridged. First a previously published generic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scribed and appli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wo eco-labelling programmes. Data for the assessment is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 and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iscussions with eco-labelling experts.The assessment revealed that the programmes lack both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ustainability, and a statement of objectives to direct and drive the criteria development processes. Consequently they also lack guidelines for how product category criteria might gradually develop in any direction. The selected criteria mainly reflect the current reality based on a selection of negative impacts in ecosystems, but how this selection, or prioritization, is made is not clearly presented. Finally, there are no guidelines to ensure that the criteria developers represent a broad enough competence to embrace all essential sustainability aspects.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oint at deficiencies in 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eco-labelling, which hampers cohesiveness, transparency and comprehension. And it hampers predictability, as producers get no support in foreseeing how coming revisions of criteria will develop. This represents a lost opportunity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avoided by informing the criteria development process by 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backcasting from basic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87.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传统的通过计量保护区正外部性以确定生态补偿数量的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背经济学原理,二是与管理体制不符且法理不足。据此,并考虑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没有保护好”的主要因素是保护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论文认为应通过控制保护区社区的负外部性来达成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通过生产函数理论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社区的经济产出与土地面积单调正相关,因此在没有生态补偿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划建会使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解决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干扰的根本途径是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以此认识为基础,文章提出了“虚拟地”概念并发展了定量方法来确定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最低标准,采用武夷山保护区的数据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88.
作为上海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以及黄浦江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地,淀山湖的水质状况对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运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手段,在淀山湖大朱厍港实施了净化人湖水质的生态工程试验。研究表明工程示范区域存在风浪大、水位较深、水流较急等特点,是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物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通过选择...  相似文献   
8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的要求,提出了环评监测中方案的细化、点位布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如何合理设置监测点位、准确把握采样方法、科学选择分析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90.
介绍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构成、运行特点及技术发展情况,研究了国内首个MW级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的烟囱高度和形式,预测和分析了项目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证明了该项目烟囱选择的合理性,为下阶段国内分布式能源系统烟囱选型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