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安全科学   153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212篇
综合类   441篇
基础理论   24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92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低碳源条件下污水处理问题,开展了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共生系统(IFAS)的实验研究,讨论了低碳源下泥膜两相微生物的赋存特征和互作规律,明确其生态位和对处理效能的影响,通过实际水厂的中试实验,分析生物膜挂膜特性、泥膜活性和菌群的演替规律,对比在不同活性污泥泥龄调控下的泥膜两相中微生物结构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变SRT下,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随着SRT的增大而增加;由于SRT-H中微生物浓度远大于SRT-L,因此SRT-H中泥膜之间的竞争关系较SRT-L更激烈,SRT-H中污染物去除效能较SRT-L更低.低碳源进水条件下,IFAS工艺中污泥活性随SRT增大而降低,当低SRT (5 d)条件下,活性污泥硝化、反硝化、聚磷和吸磷速率较高SRT (25 d)分别增加了122%、88%、34%和44%;而SRT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较小,两种SRT下生物膜硝化活性、反硝化活性相差不大.微生物测序分析表明,IFAS工艺功能菌在泥膜两相间会随着SRT的变化而发生富集转移;SRT-L中,因"播种(seeding)"效应而在泥膜两相间发生富集转移的功能菌主要为unclassified_g__Enterobacteriaceae,SRT-H中则主要是Acinetobacter.同时,通过分析优势功能菌分布,发现活性污泥中脱氮菌和聚磷菌之间也存在一定竞争;在进水有机基质匮乏的条件下,脱氮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聚磷菌的相对丰度,表明脱氮菌更能适应低碳源条件,所以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这种优势主要体现为好氧反硝化菌相对丰度的增加;此外,泥相的SRT变化会反作用于膜相,使得生物膜的停留时间相应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菌群结构,筛选出不同优势菌属,进一步加大差异.  相似文献   
92.
本文介绍了基于任务成功率的装备综合保障工作体系框架,提出了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协同设计环境要求,从而为进行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综合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
集成膜法除盐系统具有连续产水、出水质量好、易控制、占地少、不需酸碱、利于环保等优点。文章通过对集成膜法水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将原有的化学除盐水处理方式改为集成膜法水处理工艺,该方法产水水质高且水质稳定,每年可节约酸碱200 t,阴、阳离子交换树脂10 t,切实解决电厂所面临的产水水质不稳定、酸碱废液排放等问题,有力推动了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94.
环境经济系统整合模型的研究将环境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整合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模拟、分析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闻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本文在分析环境经济系统整合模型构建的背景、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环境经济系统整合模型开发的技术路线.提出了环境经济系统整合模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5.
Rapid advances in graphics computing and micro-engineering have offered new techniques for prenatal cardiac imaging. Some of them can be non-invasively applied to both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ettings, including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myocardial Doppler imaging, harmonic ultrasound imaging, and B-flow sonography. With clinical constraints, a few others have been mainly used in laboratories, such as endoscopic ultrasou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biomicroscopy. Appropriate use and co-use of these new tools will not only provide unique information for better clinical assessment of fetal cardiac disease but also offer new ways to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cardiovascular development and pathogenesi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6.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区划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区域划分。本文结合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对中国自然地理与杜会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的研究成果.借鉴黄秉维先生所提倡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自然区划、经济区划、生态区划.人口区划等四种全国性区划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区划系统。采用叠置与专家评判法首先将全国划分成三大地带.再在三大地带内部划分出N个大区:然后对全国县域(或公里格网)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并按类型归并.将归并结果嵌入到N个大区中,用大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级及地区编号对其命名。  相似文献   
97.
98.
99.
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土地市场则是实现城乡要素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连接城乡发展的关键纽带。本文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探究了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了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土地市场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规律,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土地市场与城乡融合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期从土地市场视角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条可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价值重塑的过程,旨在消除阻碍城乡发展的因素,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实现城乡发展要素回报趋同,本质是通过城乡互动互补实现城乡地域功能的整体优化。(2)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的作用是利弊双轨的权衡,作用方向取决于土地市场是否是良性市场。城乡二元分配体制与社会融入受阻背景下,扭曲土地市场掣肘城乡融合发展。(3)2005-2013年中国土地市场稳步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略低,土地市场规模、土地市场价格与土地市场化程度分别提升113.66%、274.09%与37.07%,59.34%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下滑,二者反差明显,且均具时空分异特征。(4)现阶段,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更多体现为滞碍作用,但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存在“低水平陷阱”,突破88.64%的抑制拐点,即可发挥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重塑土地市场发展价值取向,加快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探索人口—土地挂钩机制是后续工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0.
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沈阳实践与优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年国  王娜  殷健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75-2185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分别由国家不同部委主导划定,存在划定过程统筹协同不够、划定结果交叉重叠、实施管理困难等问题。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负责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在资源环境城镇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自上而下逐级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本文总结了沈阳作为试点城市,在三条控制线划定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与成因,构建三条控制线与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关系,建立管控体系与调整规则,并阐释在市级权限范围内的调整优化做法。研究发现:三条控制线存在空间交叉重叠、功能难以区分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基本农田承担了限制城市空间蔓延的使命,指标不允许跨行政区调整导致部分基本农田不得不安排到城镇内部;由于概念界定不同导致部分城市公园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部分耕地被先期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三条控制线优化建议:一是突出既是政策线又是技术线的特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划定;二是国家自上而下对基本农田调整政策和制度进行创新;三是建立事权分级管理机制,合理预留地方事权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