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9篇
  免费   457篇
  国内免费   269篇
安全科学   444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608篇
综合类   1673篇
基础理论   303篇
污染及防治   163篇
评价与监测   1539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10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基于在pH为2.7的一氯乙酸缓冲溶液中亚硝酸根对溴酸钾氧化亮绿具有催化作用,建立了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在室温下,当溴酸钾浓度为0.15mol/L、亮绿溶液浓度为1.12×10-3mol/L时,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4~0.36mg/L,检出限为7.44×10-4mg/L,测定频率为60次/h,相对标准偏差为1.1%(n=11)。  相似文献   
942.
综合比较了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方法,分析了声环境质量监测法、噪声地图预测法和噪声源监测法3种环境噪声评估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声环境质量监测法适合现阶段中国环境噪声监测与管理需求,但下一步应结合噪声产生与传播预测方法改进中国声环境监测评价方法,增强对监测过程的质控,增加重点噪声源监测,以期更全面地反映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943.
大气污染光学遥感技术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两大主要因素,它们与大气构成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决定对流层成分的大气过程进行监测。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大气环境监测方法从常规的监测体系向理化、遥测、应急等多种监测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监测技术方向发展。基于激光/光谱的大气污染监测技术以光学探测和光谱数据解析为核心,探测大气痕量气体和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输送规律,并逐渐运用于球载、无人机、卫星等区域动态遥测,可为中国大气灰霾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44.
在中国,快速有效的环境监测执法需求越来越急迫,特别是在出现疫情与地质灾害等特殊时期,便携式快速监测仪器能更好地保证执法的时效性,但应用上却在执法环节一直受到监测数据合法性及标准方法等问题的困扰。笔者首先采用关键词频统计法研究了便携式环境监测设备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基于执法机构实践,调研了解了中国现行常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质控和认证流程,指出便携监测与常规流程不匹配之处,以空气和废气中颗粒物和SO_2监测为例系统梳理了方法标准、质控、论证等内容,分析论证便携式设备在环境执法中数据有效性的问题,并针对便携监测设备的型式批准、强检、监测方法和数据合法性认定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45.
针对城市噪声污染多头管理、监测方法单一、治理效率低等问题,基于Android 4G技术城市环境噪声分布式监测设计思想,介绍智慧城市噪声分布式监测的应用方法。以移动终端作为传感器节点替代传统集中式噪声监测的分布式监测方法,依托云计算数据处理平台,解决了监测网络数据管理分散、定点检测站和一些手持检测设备收集数据引起的信息滞后的问题,有益于实现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数据分析、处理和融合等复杂功能,使各种质控任务和标准传递等复杂任务得到自动化执行与反馈,将对城市噪声污染联防联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46.
For effective monitoring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to meet needs for biodiversity, science, and humans, desired outcomes must be clearly defined and routes from direct to derived outcomes understood. The Arctic is undergoing rapid climatic,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nd requires effective wildlife monitoring to meet diverse stakeholder needs. To identify stakeholder priorities concerning desired outcomes of arctic wildlife monitoring, we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9 arctic scientists, policy and decision maker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indigenous organization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Using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we identified and defined desired outcomes and documented links between outcomes. Using network analysis, we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e of perceived links between desired outcomes. We identified 18 desired outcomes from monitoring and classified them as either driven by monitoring information, monitoring process,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Highly cited outcomes were make decisions, conserve, detect change, disseminate, and secure food. These reflect key foci of arctic monitoring. Infrequently cited outcomes (e.g., govern) were emerging themes. Three modules comprised our outcome network. The modularity highlighted the low strength of perceived links between outcomes that were primarily information driven or more derived (e.g., detect change, make decisions, conserve, or secure food) and outcomes that were primarily process driven or more derived (e.g., cooperate, learn, educate). The outcomes expand monitoring community and disseminate create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modules. Key desired outcomes are widely applicable to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Arctic,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wildlife subsistence economies. Attributes and mo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outcomes can guid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monitoring goal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human need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disconnect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process-driven goals and how expansion of the monitoring community and improved integration of monitoring stakeholders will help connect information- and process-derived outcomes for effective ecosystem stewardship.  相似文献   
947.
利用拉曼光谱对采样后的滤筒进行分析,发现废气中的硫酸铵-硫酸氢铵气溶胶是造成成都市部分企业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颗粒物比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对含硫酸铵-硫酸氢铵气溶胶废气进行颗粒物浓度比对监测时,参比方法(重量法)测定的颗粒物浓度是一定标干采样体积下废气中固体微粒和硫酸铵-硫酸氢铵液体微粒结晶后产生的晶体的总质量,基于光散射法的CEMS颗粒物浓度测试系统测定的颗粒物浓度只是一定标干采样体积下废气中固体微粒的质量,由此导致参比方法测出的颗粒物浓度远大于CEMS测出的浓度,造成比对误差远超出允许值范围。  相似文献   
948.
文中从水浴时间、计时开始方式和溶液酸度3个方面,对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低、中、高3个已知浓度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加入5 mL 1+3硫酸,从每锅第一个样品放入水浴锅开始计时和最佳水浴时间为29 min条件下,所测定的高锰酸盐指数值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949.
针对工业园区污水排放监管问题,以北京某园区为例,提出了水污染源精细化管控方案。按照多级防控的思路,在企业级、管网级、园区级建成在线监测系统和精细化管控平台,实现园区水环境监管的全覆盖,有效监控企业排污动态,实时掌握园区污水排放状况,为企业、园区管理部门和环保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50.
针对排污企业在线自动监控系统管理存在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第三方运维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且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对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多年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监督核查管理经验,提出排污企业应尽量安装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自动监控设施、建立针对第三方的监督考核机制,运维企业应制定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自动监控设施运行动态管理台账等建议,以提升企业自动监控系统管理水平,确保自动监控数据真实、合法、有效,为企业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