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安全科学   287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426篇
基础理论   109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81.
Collective detection concerns the idea that all members of a socially feeding group are alerted to an attack as long as at least one group member detects it. We found that collective detection in mixed flocks of emberizid sparrows is limited markedly by relatively small degrees of visual and spatial separation between foragers. These limits on collective detection appear to influence the degree to which flock members lower their vigilance with increasing group size (the group size effect). Specifically, the decrease in collective detection with increasing visual and spatial isolation between foragers is accompanied by a concomitant decrease in the strength of the vigilance group size effect. Explanations for the vigilance-related effects of such separation based upon a bird’s ability to monitor the vigilance behavior of flockmates can be ruled out for our experimental system. Our results also shed light on the issue of whether the vigilance group size effect is influenced more by collective detection or the simple dilution of risk with increasing group size. We argue that collective detec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he group size effect, but also that the phenomena of collective detection and risk dilution are interdependent. Received: 25 July 1995/Accepted after revision: 17 December 1995  相似文献   
982.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 has been appli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utrients in the green house soil samples. We determined appropriate spectral signatures of vital nutrients and calibrated the method to measure the nutrients in a naturally fertilized plot, cultivated with tomato and cucumber plants. From the calibration curves we predict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important nutrients such as Ca, K, P, Mg, Fe, S, Ni and Ba in the soil. Our measurements proved that the LIBS method rapidly and efficiently measures soil nutrients with excellent detection limits of 12, 9, 7, 9, 7, 10, 8 and 12~mg/kg for Ca, K, P, Mg, Fe, S, Ni and Ba respectively with a precision of 2%, The unique features of LIBS for rapid sample analysis demonstrated b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is method offers promise for precision measurements of soil nutrients a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methods in short span of time.  相似文献   
983.
在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故障征兆的提取是关键环节,本文将介绍几种效果较好的故障征兆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984.
日本地震超高密度实时监测系统(SUPREME)建设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依据强震记录对液化场地进行反演识别,系统中目前使用的是Suzuki法,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选取不同地震下多种类别场地上的实际地震记录,对Suzuki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其不同指标对不同类别场地识别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Suzuki法对不同类别非液化场地的识别能力不同,最显著的缺陷是易将软土场地与液化场地混淆;方法所使用的4个识别指标中,过零周期为控制参数,其它指标仅起到初判作用;方法出现误判的原因是液化场地的过零周期范围与非液化中软土场地上的过零周期范围存在明显交叉,而这一点理论上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改进的方法是应放弃现有进行绝对值对比的做法,改用地震动某些参数的相对变化作为新的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985.
有害气体的扩散吸收和无动力检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论述了有害气体的扩散吸收和无动力检测技术的原理,介绍了无动力检测器的组成结构、技术指标及应用范围,综述了无动力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为此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6.
大口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大气中的苯系物,采用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析,30m×0.53mm×0.88μmHP-1型大口径毛细管分离测定,苯的最低检出限为0.18ng。该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是测定大气中苯系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87.
利用发光海藻快速检测钻井液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借助一种发光海藻Pyrocystislunula可以快速、准确地对钻井液毒性进行检测和评价,利用此原理设计的便携式毒性测试仪已经问世。文章介绍该方法的检测原理和步骤,并对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988.
989.
顾及空间自相关性的高分遥感影像中建设用地的变化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建设用地常常连片分布,其开发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这在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中更加明显。基于2016年、2017年两期南京市域内的北京2号3.2 m多光谱遥感图像,对比分析了引入变化向量的空间自相关指数作为图像特征后建设用地遥感变化检测的性能。首先提取遥感图像光谱变化向量的局部G指数、Moran's I和Geary's C三个典型空间自相关指数,然后确定适用于变化检测的最优空间间隔(Lag)范围和最优自相关指数。结果表明:(1)光谱变化向量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2)全局Moran's I和半方差函数相结合可以确定最优的Lag范围。(3)在光谱变化向量的基础上加入局部G指数和局部Moran's I能够提高检测精度,F1分数表明前者优于后者。(4)在光谱变化向量的基础上加入最优Lag范围内的局部G指数作为附加图像特征,F1分数比只使用光谱变化向量提高了20%以上。融合空间自相关信息,特别是多尺度局部G指数作为遥感图像特征可有效地提高连片区域建设用地的变化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0.
为了解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复电阻率特性及其与海水入侵所造成的电特性差异,指导海滨场地的污染探测,设计了黏土和砂土两种土壤,在水饱和情况下通入不同浓度的渗滤液,测量复电阻率的幅值和相位响应;在砂土中通入与渗滤液电阻率相同的模拟海水,对比海水入侵与渗滤液污染所造成的相位差异.结果表明:受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复电阻率变化明显,0.1 Hz下被2%渗滤液(渗滤液体积占溶液总体积比例为2%)污染的土壤中,与背景值相比,黏土的幅值和相位分别降低了78%和70%,砂土的幅值和相位分别降低了66%和33%,且渗滤液浓度越高,幅值和相位的值就越小;而对于电阻率背景值较低的土壤(如海水入侵场地或地下水-海水交错带区域),通入渗滤液后,其复电阻率参数没有明显变化.对比海水入侵与渗滤液污染,受渗滤液污染较轻的土壤的相位略高于海水入侵污染土壤,而当渗滤液浓度较高时,二者几乎没有区别.研究显示,正常条件下,复电阻率法对渗滤液污染的反映灵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其参数变化主要与孔隙水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和双电层极化有关;而在天然低电阻率背景条件下,渗滤液污染引起的电阻率变化很小,但相位变化较为明显,这种相位的变化有可能被识别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