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4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296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1.
不同水期澜沧江梯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坝造成了河流水环境的差异,会导致浮游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为探究梯级水库河流的浮游植物分布,本研究选择澜沧江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3月—2019年5月在上游河道、苗尾、功果桥、小湾、漫湾、糯扎渡、景洪、景洪坝下开展了浮游植物的调查.对比了丰、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丰、枯水期浮游植物密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重点讨论了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的小湾和糯扎渡库区浮游植物的年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澜沧江干流丰、枯水期各库区浮游植物种类均以河流型硅藻为主,绿藻门次之;浮游植物密度分别为0.02×106 ~ 16.74×106 cells?L-1和0.26×106 ~ 9.41×106 cells?L-1;丰水期藻密度、生物量、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枯水期;小湾和糯扎渡的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高于其他库区,全年平均值分别为9.35×106 cells?L-1和2.19×106 cells?L-1;两库的浮游植物群落具有明显差异,浮游植物密度分别在2019年5月和4月达到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氮素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本研究可为梯级水库河流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412.
- Aims and Scop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whether two zeolites produced synthetically (products of zeolitic nature, PZN) could influence either the yield of a diatom culture or the chemical changes in the cultures. For this purpose,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was used as test organism in a culture medium of natural seawater enriched with N and P having negligible amounts of ammonia. Methods The PZN ZEBEN-06 and ZESTEC-56 were used in parallel experiments. The composition of trace metals and organic compounds with chelate activity in the culture media, were determined by anodic or cath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 The impact of leaching silicon on the algal yield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ZN, in seawater enriched or not-enriched with silic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Both PZN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algal yield even in the absence of added silicon, a limiting nutrient for diatom growth. The PZN acted as a silicon buffer while providing a source of silicon required for growth. In addition, PZN released into the seawater small but significant amounts of the limiting micro-nutrient manganese (its concentration doubled during the experiments), while simultaneously removing relatively high quantities of zinc from the seawater. The presence of PZN inhibited the releasing of chelated compounds. These changes (sorption/desorption) caused by the PZN in the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lutions used as culture media of P. tricornutum were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ces in both the diatom and exudation observed in the tested cultures.  相似文献   
413.
滴水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滴水湖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滴水湖出海闸、湖心及与外河相通处共设置8处样点,于2011年1~12月,逐月对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61属128种,绿藻门和硅藻门种数之和达检出种总数的70%,全湖以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绿藻门的小球藻、斯诺衣藻为全年主要优势种。优势种类以3月、4月和11月份最多且优势种间数量差别不大,显示春秋季较夏冬季群落结构复杂。浮游植物Shannon 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123±046、397±066、083±029。多样性指数显示湖区水体位于轻污-中污水平,3种指数均表现夏冬季较春秋季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个体数在月间差异极显著,而空间上均无显著差异。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742×106 ind./L,与水温呈极显著相关,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除温度外,总磷浓度是影响湖区常见浮游植物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14.
为了解寒旱区浮游植物群落年内结构变化和演替规律及其优势种的联结性,于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对包头市南海湖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6属151种,其中浮游植物优势种有4门15属15种,其种类和丰度随季节而变化.运用改进的Levins公式和Petraitis指数测定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量度,发现不同季节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不尽相同,各优势种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年内各种生境条件下,微小平裂藻生态位变化幅度最显著,依此认为微小平裂藻可作为南海湖水体污染状态指示种,且有可靠的生态学依据.生态位重叠值中ΔSOij值表示物种发展趋势,可第一时间反映南海湖水质是否受到外来因素干扰.群落物种相关性、种间联结性检验结果显示,南海湖浮游植物种间联结性总体上呈正关联关系,128对优势种对中仅有10对显现显著联结性,可见南海湖群落种间联结不紧密,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演替的初、中期阶段.  相似文献   
415.
天目湖沙河水库热分层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揭示亚热带水库热分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水质效应,以最大水深11 m的江苏溧阳天目湖沙河水库为例,基于对水库坝前区(TM1)3~11月逐时的水温监测及对该水库2009~2016年相关水质和气象指标监测,分析了该水库热分层的形成和消失时间、驱动因素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目湖沙河水库呈典型的亚热带单循环混合模式:春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水温逐渐升高,当表层水温升至21℃左右时,热分层稳定形成,在整个5~9月期间水体热分层十分稳定;秋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水温逐渐降低,当表层水温降至19℃左右时,热分层基本消失,在10~4月期间水体呈混合状态.热分层期间,表层和底层的水温差随太阳辐射的增强而增加;日均气温超过30℃的情况下,水体热分层更加稳定;夏季强降雨过程降低了水体表层的温度、减弱了上层5 m水体的温度分层,但对5 m以下深度的热分层状况基本无影响.水温分层对水库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热分层期间,底层水体处于厌氧状态,底层水体氨氮浓度明显增加;热分层消失后,底层水体溶解氧、总磷及悬浮颗粒物含量均增加.研究表明,对于四季分明的亚热带中等深度的水库而言,水体热分层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稳定的热分层有利于蓝藻门相关种属藻类的生长,热分层形成及消散阶段改变了沉积物的营养盐释放及供给水体的强度,对水体水质形成冲击.在水库水质监控及生态保护管理中,应关注热分层过程的不利影响,并探索相关灾害的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416.
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季节演替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郑诚  陆开宏  徐镇  郑忠明  朱津永 《环境科学》2018,39(6):2688-2697
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既受到环境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也受到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为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演替规律,对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及水体11项非生物因子和4项生物因子进行周年采样调查,分析了水库内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组成、季节演替规律及其与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四明湖水库的浮游植物种类可归入22个功能类群,其优势功能类群主要隶属于绿藻门和硅藻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演替;通过SIMPER分析,筛选出10个与季节变化显著相关的功能类群,其主要变化过程表现为:夏季D+Lo→秋冬季D+P+Lo→春季X2+P+MP.方差分解分析(VPA)显示,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季节变化是由水温-浮游动物交互作用与水温单独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水温(WT)、透明度(SD)和硝态氮(NO-3-N)以及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17.
我国东部浅水湖泊水生态效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我国东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时空异质性及其演替的响应指标,基于东部浅水湖泊长时间序列(1986-2014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湖泊类型的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并综合运用稳态转换理论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了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特征以及响应因子.结果表明:①从水系上看,太湖水系湖泊的水质最差,ρ(TP)、ρ(TN)和ρ(Chla)最高,分别为(0.276±0.606)(3.563±1.430)mg/L和(14.801±10.117)μg/L,SD(透明度)为(0.486±0.272)m;从水文连通性上看,湖泊的水质为通江湖泊>非通江湖泊>阻隔湖泊.②空间分布上,湖口以下干流浮游植物密度最高,为2.674×107 L-1.蓝藻门为东部浅水湖泊的优势种群,密度最高达1.897×107 L-1,绿藻门和硅藻门次之,黄藻门最少,仅为3.951×103 L-1.③东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演替发生在ρ(Chla)为5.21~10.57 μg/L阈值范围内.④以东部典型湖泊-太湖为例,浮游植物群落分别在1997-1998年和2000-2001年两个时间梯度达到最大值.EC(电导率)和ρ(TN)是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显著因子.研究显示,随着东部浅水湖泊水质恶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突变,导致其生态系统发生演替,预防东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应严控EC和ρ(TN).   相似文献   
418.
通过对目前全世界元古宙———寒武纪地层中的浮游植物 (疑源类 )的统计 ,发现在新元古代晚期和早、中寒武世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微体植物 (疑源类 )辐射和绝灭事件。而这些辐射和绝灭事件又与早期后生生物的辐射、绝灭都有密切的镜像关系。通过对古海洋的δ13 C、87Sr/ 86Sr研究 ,发现元古宙—寒武纪浮游植物 (疑源类 )的辐射演化、绝灭作用与古海洋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生物辐射时期 ,δ13 C、 87Sr/ 86Sr呈现高异常 ;生物绝灭时期 ,δ13 C、87Sr/ 86Sr呈现低异常 ;冰期δ13 C呈现明显的负异常。  相似文献   
419.
Toxicity testing of four heavy metals(Cd, Cu, Mn and As) using four species of tropicalmarine phytoplankton, Chaetoceros calcitrans, Isochrysis galbana, Tetraselmis tetrahele and Tetraselmis sp., was carried out in multiwellplates with test volumes of 2 mL and the resultscompared to those of standard, large volume,shake-flasks. IC50 values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estimated to inhibit 50% growth relative to thecontrol) were determined after 96 hours based onautomated O.D. readings measured in Elisa microplatesby a Multiskan spectrophotometer. Good agreement wasachieved between O.D. readings and cell countsindicating that this new method is a simple,economical, practical and rapid technique for toxicitytesting, and provides good reproducibility of IC50 values. Results of the toxicity testsindicate that Cu was the most toxic metal (averageIC50 values ranging from 0.04 to 0.37 mg L-1), followed by Cd (0.06–5.7 mg L-1), Mn (7.2–21.4 mg L-1) and As (33.9–319.3 mg L-1).Test specie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sensitivity tothe metals tested, with I.galbana and C. calcitrans the mostsensitive to Cu, Cd and M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existing Malaysian InterimStandards for Marine Water Quality for Cd and Cu be reviewed.  相似文献   
420.
对珠江口四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及近滩为主的水域进行浮游藻类发生与关键水质因子 (溶解氧(DO)、活性磷 (PO3- 4-P)、硝酸盐 (NO- 3-N) )的监测与总结 ,得出二者间具有较高相关性。为珠江口水域水质、浮游藻类生态及赤潮研究做些基础工作与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