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397篇
安全科学   182篇
废物处理   72篇
环保管理   149篇
综合类   1026篇
基础理论   14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67篇
评价与监测   136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基于实测的燃煤电厂氯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我国4家电厂的6台煤粉锅炉进行现场测试,采集并分析烟气以及飞灰、底渣、脱硫石膏等燃煤副产物样品,以开展燃煤电厂Cl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研究. 结果表明:燃煤中96.99%以上的Cl析出进入烟气,原烟气中ρ(Cl)范围为10.17~33.63mg/m3.除尘器和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对烟气中的Cl具有协同脱除作用,尤其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 除尘器对烟气中Cl脱除效率为12.29%~19.86%,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对烟气中Cl的平均脱除效率为95.22%. 经过燃烧和烟气污染控制装置后,燃煤中0.35%~3.01%的Cl转移到底渣中,6.46%~15.00%的Cl转移到飞灰中,68.88%~77.31%通过脱硫废水排放,9.19%~15.95%的Cl转移到脱硫石膏中;只有2.21%~5.54%的Cl排入大气中,净烟气ρ(Cl)仅为0.34~1.38mg/m3. 目前我国燃煤电厂Cl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妥善处理脱硫石膏和废水,以防止Cl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52.
中压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埋地中压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时时的数学模型,将土壤视为各向同性的多孔介质,采用FLUENT对天然气在土壤中的扩散规律及浓度分布进行模拟,分析不同时刻地表的危险区域范围,并对比了不同管道压力、泄漏孔径大小、泄漏位置等工况下危险半径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管道压力越大,泄漏的体积流量越大,同一时间危险范围越大;相同的泄漏压力下,泄漏孔径对危险半径没有很大影响;不同泄漏孔位置,泄漏初期向上开口时危险半径最大,一段时间后向下开口危险半径最大。  相似文献   
953.
毒性物质泄漏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或人员伤亡,分析毒性物质扩散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对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和风险评估具有重大意义。选择了氯化氢、氨气、液溴3种有毒物质作为模拟对象,对影响毒性物质扩散的主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分析了参数值的变化对扩散距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参数的影响与泄漏物质自身性质有关,物质的沸点是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54.
本文通过应用WASP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及其在各镇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确定整个区域的污染物目标总量.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提出并开发了基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禀赋的综合环境基尼系数最小化模型,用于污染物目标总量分配的最优化求解.最终分配方案相比污染物现状排放、容量分配两种情形而言,COD的基尼系数分别下降15.1%和8.4%,氨氮的基尼系数分别下降11.0%和13.7%,分配方案更加公平、合理.在最终优化分配所得的COD削减方案中,长泾镇削减比率最高,达到20%,削减量为231.74t/a;在相应的氨氮削减方案中,祝塘镇削减比率最高,达到59.9%,削减量为59.74t/a.  相似文献   
955.
阜新市大气污染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阜新市1996-2000年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污染负荷系数法,分析了半干旱区域的资源型城市大气污染分布规律,揭示了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随季节、年际、功能区变化的规律,并分析了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阜新市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表现为年内冬强夏弱,年际间自1996年以来总悬浮颗粒和一氧化碳逐年减轻;空间上,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依功能区不同而异,交通区的污染状况最严重.  相似文献   
956.
为了评估埋地原油管道泄漏的危害范围,以原油管道泄漏事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等理论知识,建立了埋地输油管道三维泄漏扩散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确定了泄漏前稳态的初始条件和泄漏后非稳态的边界条件;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出了不同时刻油品在土壤中的扩散范围。计算结果表明,管道泄漏后原油扩散范围与泄漏时间保持一定变化规律,在无法检测扩散深度的情况下可根据扩散宽度进行粗略估算,大体确定事故泄漏扩散范围,可以为事故处置提供参考,提高事故的应急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57.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安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三峡库区重庆段21个区县为实例,在区县级尺度上,研究了2005-2011年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全氮(TN)、全磷(TP)所导致的水质的变化。并借助地统计学中的空间插值方法,对30个水质监测站点的数据进行插值分析,最后利用内梅罗综合水质指数,通过核算和实测的数据来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从库区平均水质浓度分析得出,2005、2008、2011年3个时间断面的TN、TP的浓度已经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级标准。2)从核算数据所反映的水质综合指数的时空特征来看,2005、2008、2011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为2.48、2.51、2.88,均处于中度污染状态,而2011年甚至逼近严重污染状态。在空间分布上,三峡库区重庆段库中和库区腹地的区县整体的水质状况在下降,而位于库尾的核心都市区水质状况则有所提升。3)从监测数据所反映的水质综合指数的时空特征来看,2005、2008、2011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为1.26、1.38、2.14,2005和2008年属于轻污染状态,而2011年则为中度污染状态。在空间分布上,和核算数据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似的地方。4)通过河流水体断面的监测数据与理论核算数据的对比看出,两者呈现出较好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958.
运用HYSPLIT模型,结合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大气研究中心(NCAR)2000~2013年的再分析气象资料,对柴窝堡盆地粉尘潜在扩散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窝堡湖干涸湖底粉尘潜在扩散范围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异.春季粉尘潜在扩散范围和密度最大,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最远可达朝鲜半岛部分地区,其次是秋季,夏季粉尘潜在扩散以1000m为界表明出明显的高度差异,冬季粉尘潜在扩散范围和密度均是最小的.随高度增加,不同季节气流可能携带粉尘密度均呈降低趋势.受地形影响,粉尘潜在扩散有两个主要通道,100m以下主要向西南方向扩散,而100m以上主要向东南方向扩散.柴窝堡盆地干涸湖底大量的粉尘在气流携带下可以长时间远距离输送,在近源区沉降,严重影响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并可能加速天山山区的雪冰消融.  相似文献   
959.
运用NCEP的GDAS全球气象要素资料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计算广州地区2010~2012年逐日72h后向轨迹,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广州地区污染物输送通道垂直特征, 计算不同输送通道下广州市颗粒物浓度日均值,同时分析污染物在输送过程中跨越边界层的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地区近地面污染物输送通道可以分为局地、东北路、北路、西北路、东路、南路,不同输送路径对应的PM2.5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局地与东北路输送时,PM2.5浓度最大,北路次之,东路较小,南路输送时最小.西北路输送时,PM10中粗粒子比重明显增加.影响广州地区主要为湖南东南部、江西中部及东南沿海,超过1000m高度的轨迹数所占百分比为16.1%,而低于500m高度的轨迹数所占百分比为 73.1%,近地面污染物的输送主要发生在边界层内部.  相似文献   
960.
针对我国城市内河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以巢湖市老城区环城河为研究对象,拟定调水方案,进行调水试验。依据沿河水文水质情况,布设6个实时水质监测点,并将环城河概化为5个河段。应用测得的水文水质数据对各河段不同时间点的含氮污染物负荷进行估算,初步研究了各河段NH3-N、TN负荷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上下游各河段含氮污染物负荷去除效果,分析调水效果的影响因素,总结个别河段调水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4条优化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其中可行性较强的1条对其有效性进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