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1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利用中国大陆气溶胶指数(TOMS AI)、天文总辐射、地面太阳总辐射和沙尘能见度等观测和理论计算资料,对中国北方沙漠戈壁区沙尘气溶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地区太阳辐射和沙尘气溶胶指数有非常高的相关性,且变化趋势一致.表明由太阳辐射触发的热对流是影响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最主要的因子;沙尘气溶胶进入大气中,必然也会对太阳辐射产生重大的影响.晴日时沙尘气溶胶吸收和散射辐射可达沙尘暴(含扬沙)天气时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232.
机动车排放细微/超细颗粒物消光特性的Mie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春  张旭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6):601-607
机动车等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离散系统的消光特性主要取决于颗粒群的物理化学组分和粒径分布特征. 利用内部混合模型,确定典型机动车排放颗粒物的密度和光学复折射系数(m),通过Mie理论模型研究不同粒径下单体颗粒物的光学特性,从而研究机动车排放的nm/μm级粒径下细微/超细颗粒物的无量纲光散射率(Qscat)、无量纲光吸收率(Qabs)以及无量纲消光率(Qext). 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轻型柴油车(LDV)排放超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差异较大,而重型柴油车(HDV)则没有显著差别. 相关性分析表明,机动车排放颗粒物的EC组分所占比例与复折射系数的实部(n)和虚部(k)均有极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sup>2)分别为0.995 6和0.993 8.通过Mie理论计算 4种复折射系数下典型机动车排放颗粒物Qscat,Qabs和Qext随粒径的变化特征发现,粒径为400~600 nm范围的单体颗粒物消光作用最大. 当颗粒物粒径>1 μm时,Qscat,Qabs和Qext逐渐稳定为常数1.2,1.0和2.2, 此时消光率与复折射系数无关.   相似文献   
233.
中国3个AERONET站点气溶胶大小的识别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gstr?m波长指数a是判断气溶胶粒子大小的重要参数,但当气溶胶尺度分布不满足Junge分布时,仅用a不能很好的反映气溶胶粒子的尺度信息.利用Mie散射理论和AERONET站点实测资料分析说明在0.750.6;当a2>0.3时,多以粗粒子为主,Vfine/Vtotal<0.4.利用Gobbi气溶胶图解法分析显示SACOL站AOD的大值主要是由于沙尘气溶胶的影响造成的;香河站沙尘和细粒子气溶胶都会产生大值AOD,并且图解法可以很好的区分这两种情况;太湖站受沙尘的影响较小,大值AOD绝大多数是由于细粒子气溶胶造成的.  相似文献   
234.
利用紫外辐射监测资料,结合对流层紫外与可见光辐射传输模式,反演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SSA).敏感性试验和误差分析表明:紫外辐照度对SSA敏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对反演SSA的误差影响最大,波长指数次之,地表反照率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使用该方法计算的珠三角地区的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为0.84~0.99,平均值为0.92,与以往研究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35.
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长期观测运行的基础上,针对测量气溶胶散射特性的三波段积分浑浊度仪(TSI3563)的校准和检测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了TSI浊度仪检测和校准气体的选择,零气主要使用经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过滤的干净空气,标准气体主要使用CO2;总结出浊度仪零气检测和标准气体检测的理论依据,每天零气检测时,散射系数的变化范围为 ,平均值范围为 ,当超出这个范围就需要进行零点设定,每3~5d进行标准气体检测时,散射系数的平均值和理论计算值的误差超出 的范围,就需要进行全校准;最后介绍了零气校准和全校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6.
激光散射技术对絮凝剂分子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以激光散射技术对絮凝剂进行的研究。利用激光散射技术实现了对絮凝剂胶体分子粒径、形态结构和粒径分布的精确测量,从而对评价该絮凝剂的沉降性能及有关性能的改进提高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37.
强震作用下地埋结构的数值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时域边界元法研究了结构 介质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假设摩擦遵守库仑定理 ,当入射波足够强时界面会出现局部滑移、分离。由于边界上的区域 (滑移、分离和粘着 )是未知的 ,所以 ,笔者研究的实际上是个复杂的边界非线性问题。该模型对评估和预测地埋结构在动荷载下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38.
Surfactant enhanced aquifer remediation (SEAR) had previously been thought to require a capillary barrier below the contaminated zone to prevent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a microemulsion containing solubilized DNAPL. This paper shows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the dense microemulsion is described and predicted by the value of three dimensionless scaling groups. Embedded within these scaling groups are four design parameters. The value of these parameters can be manipula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vertical migration anticipated for a given remediation design. Plots have been constructed that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ical migr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scaling groups; such plot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vertical migration and to determine appropriate screen intervals of extraction wells to ensure full capture of the contaminants. This predictive capability has been verified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Predicted migration of the microemulsion agreed within about 2% of that observed. Development of the scaling groups is presented, remediation design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and laboratory verification is shown. Additional discussion of the laboratory work is given in a companion paper [Kostarelos, K., Pope, G.A., Rouse, B.A., Shook, G.M., 1998. A new concept: the use of neutrally-buoyant microemulsions for DNAPL remediation, J. Contam. Hydro., this edition].  相似文献   
239.
ABSTRACT

The link between environmental frames and policy outcomes in China is explored.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ENGOs) issu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affect environmental policy changes. The notion of ‘frame alignment’ is introduced, and it is argued that it can serve to link ENGOs’ advocacy needs and frame resonance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hus successfully promoting advocacy.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nalysis of news reports over a span of 10 years, it is found that where ENGOs are able to align their issue frames with those of the central state and media, the resulting frame resonance smooths policy change. In contrast, where ENGOs adopt conflict frames critical of state authorities, the absence of alignment leads to a slim chance of policy change. The findings shed light on why some ENGOs successfully create linkage and achieve their desired outcomes while others fail to do so.  相似文献   
240.
外加水在渗吸过程中可以促进煤体瓦斯解吸,减小煤层瓦斯含量,从而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频率。为了研究含瓦斯煤水分分布规律,采用NMR(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对不含瓦斯煤进行定量外加水渗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型煤中的水分主要受毛细管力和重力作用的影响;在自下向上吸水和自上向下吸水渗吸过程中,毛细管力作用相同,径向方向上水分扩散速度相近,但在轴向方向上的扩散速度具有明显差异,由于重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水分三向扩散半径与时间符合朗格缪尔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