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4篇
  免费   575篇
  国内免费   1088篇
安全科学   406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425篇
综合类   2032篇
基础理论   932篇
污染及防治   442篇
评价与监测   192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11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437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菲、芘、1,2,4-三氯苯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测定了草甸棕壤条件下 ,菲、芘和 1,2 ,4-三氯苯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致死及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 ,3种化学品的浓度与蚯蚓死亡率显著相关 (α =0 .0 5 ,r菲 =0 .87,r芘 =0 .85 ,r三氯苯 =0 .95 ) ,与蚯蚓亚致死效应的相关性稍低 (α =0 .0 5 ,r菲 =0 .75 ,r芘 =0 .72 ,r三氯苯 =0 .85 )。蚯蚓个体对 3种有机物毒性的耐受程度差别较大。引起蚯蚓死亡的毒性阈值浓度菲和 1,2 ,4-三氯苯均为 2 0mg·kg-1,芘为 2 0 0 0mg·kg-1;引起蚯蚓体重增长率下降的亚急性毒性阈值浓度分别为菲 2 0mg·kg-1、1,2 ,4-三氯苯 3 0 0mg·kg-1、芘 10 0 0mg·kg-1;LC10 0 分别为菲 10 0mg·kg-1,1,2 ,4-三氯苯 3 5 0mg·kg-1。由于芘的低水溶性和低毒性 ,无法计算LC10 0 。实验还表明 ,复合污染主要表现为协同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杀菌剂对香蕉尖孢镰刀菌的毒力测定筛选结果表明,绿亨一号 多菌灵、五氯硝基苯 多菌灵、多菌灵 普克、敌克松 普克等混配药剂对香蕉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持效期长,可作为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土壤消毒剂使用。  相似文献   
993.
六价铬化合物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并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生产中,由此引发的铬污染及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作为体内代谢及解毒的重要场所,肝脏是Cr(Ⅵ)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之一。本文对Cr(Ⅵ)化合物在环境中的污染来源与污染状况、机体内吸收、分布与代谢及对肝脏的毒性损害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94.
蔬菜地土壤磷提取及模拟径流中磷素潜在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蔬菜地磷素流失是一种典型农业非点源污染类型。通过观测地表径流中溶解态反应磷(DRP)、生物可利用磷(BAP)可以监测土壤磷素流失程度。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两个指标比较难于获取,而土壤中的总磷(TP)、Olsen(OP)、Mehlich-1(M-1P)和水溶性磷(Pw)可以通过常规分析手段获取。本文选取27个典型蔬菜样地,分析测定各样地土壤中的总磷(TP)、Olsen(OP)、Mehlich-1(M-1P)和水溶性磷(Pw)四个磷提取变量,采用了经典方法计算土壤磷流失潜能指标——磷吸持饱和度(DPS)。同时采用模拟径流实验得出典型蔬菜样地地表径流样中溶解态反应磷(DRP)、生物可利用磷(BAP)。结果表明:M-1P、Pw与DPS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5和0.74(p<0.01);而M-1P、Pw与DRP浓度相关系数(r2=0.843和0.786,p<0.01)大于TP、OP与DRP浓度的相关系数(r2=0.554和0.722,p<0.01)。结论认为,通过测定M-1P、Pw和计算DPS能比较准确、便捷地预测土壤径流磷素流失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995.
三叶鬼针草对蚕豆根尖遗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感作用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和快速扩散的机制之一,为了探讨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的化感作用机制,运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和植物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三叶鬼针草水浸提液对蚕豆(Vicia faba L.)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和对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叶鬼针草水浸提液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及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水浸提液对蚕豆根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和质量浓度效应。经切片测量统计,水浸提液促进了成熟区细胞平周分裂,使根尖细胞层数增加;同时显著地抑制了细胞伸长,使根尖缩短,整体表现为使根尖加粗变短。三叶鬼针草水浸提液抑制了细胞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并随着水浸提液质量分数的升高,分裂期细胞数目下降,微核率逐渐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三叶鬼针草水溶性化感物质对植物的遗传稳定性及细胞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三叶鬼针草的化感作用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6.
Part IIA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0 requires environmental regulators to assess the risk of contaminants leaching from soils into groundwater (DETR, 1999). This newly introduced legislation assumes a link between soil and groundwater chemistry, in which rainwater leaches contaminants from soil into the saturated zone. As the toxicity of both groundwater and overlying soils is dependent upon the chemicals present, their partitioning and their bioavailability, similar patterns of soil, leachates and groundwater toxicity should be observed at contaminated sites. Soil and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contaminated land sites in an urban area, and used to deter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hemistry and toxicity, mobility of contaminants, and groundwater chemistry and toxicity. Soils were leached using water to mimic rainfall, and both the soils and leachates tested using bioassays. Soil bioassay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Eisenia fetida, whilst groundwater and leachates were tested using the Microtox test system and Daphnia magna 48 h acute tests. Analysis of the bioassay responses demonstrated that a number of the samples were toxic to test organism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groundwater and leachate toxicity. Nor were th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soil, leachates and groundwater chemistry.  相似文献   
997.
铜的形态分布与Daphnia magna急性毒性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清  王子健 《环境化学》1998,17(1):14-18
本文利用化学平衡模式MINTEAQ2研究不同酸度,碱度和有机配体存在下铜的形态分布特点,通过Daphnia magna毒性试验获得形态变化时的毒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无论是总量,还是游离态浓度,都不能反映出铜的毒性大小。  相似文献   
998.
研究碲化镉量子点(cadmium telluride quantum dots, Cd Te QDs)对小鼠凝血相关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QDs的心血管毒性机制。将48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使用不同剂量(0.15μmol·kg~(-1)、1.5μmol·kg~(-1)和15μmol·kg~(-1))的Cd Te QDs和生理盐水一次性经尾静脉注射染毒小鼠1 d,15μmol·kg~(-1)剂量的Cd Te QDs染毒3 d和7 d,检测小鼠血浆中凝血相关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染毒剂量增加小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逐渐增高,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除15μmol·kg~(-1)剂量组外,组织因子(TF)、凝血因子XII(FXII)和纤溶酶原(Plg)含量具有升高的趋势,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则无明显变化;随着染毒时间增加,TF、FXII、FIB、Plg和t-PA含量有明显的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FPI含量在1 d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AT-Ⅲ含量则在7 d达到最低。Cd Te QDs急性染毒可引起小鼠血浆中TF、FXII、FIB、TFPI、Plg和t-PA的含量明显改变,并且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提示Cd Te QDs可能会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抑制抗凝系统,从而引起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99.
环境蛋白组学是蛋白组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研究污染环境与蛋白组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检测技术方法.环境蛋白组学的发展,取决于双向凝胶电泳、质谱、蛋白质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完善与应用.综述环境蛋白组学的主流技术,介绍环境蛋白组学技术在污染物分子毒性检测中的应用,探索污染物与蛋白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人体与环境健康科技发展的起步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硝基苯类、氯酚类化合物对金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硝基苯类和氯酚类化合物对鲤科金鱼(Carasscas auratus)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①硝基苯类化合物随硝基数目在苯环上的增加,其急性毒性增加.②氯酚类化合物的急性毒性随苯环上氯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实验为定量评估和预测同类型化合物的生物急性毒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