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A simple, fast, and low-cost analytical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for trace-level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vanadium species by 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trophotometry. Vanadium in pentavalent form, V(V), was quantitatively extracted into organic phase as 4-(2-pyridylazo)-recorcinol (PAR) complex in the presence of N-cetyl-N,N,N-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 as counter-ion. Vanadium (IV) was masked with 1,2-diaminocyclohexanetetraacetic acid to allow speciation analysis. Total vanadium was determined after oxidation of V(IV) to V(V).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preconcentration and spectrophotometric detection of vanadium species such as pH, concentration of PAR and CTAB, the type and volume of the extraction, and disperser solvents were optimized. The limit of detection and enhancement factor obtained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found to be 0.06 μg L?1 and 98, respectively.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for V(IV) and V(V) at 3.0 μg L?1 were less than 2.4%. The presented procedure was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for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vanadium species. Moreover,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rmination of vanadium in edible salt samples, due to its applicability in high-NaCl-containing solutions. The validity of proposed method was proven by spike recovery experiments and also independent analysi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相似文献   
42.
石应杰  邓双  杨丽  张辰  曹晴  张凡  王红梅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2):1895-1901
固体废弃物钒钛钢渣(VTS)、飞灰(FA)含有Fe、V、Ti等可促进Hg0氧化吸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为提高VTS吸附Hg0性能、改性FA的抗硫特性,利用蒸汽活化、浸渍FeCl3方法改性FA/VTS、FA/CaO,在固定吸附床上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法、反应温度(T)、烟气ρ(SO2)和ρ(HCl)对η(吸Hg0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蒸汽活化对提高η的作用有限. 经浸渍FeCl3方法改性的FA/VTS,其η显著提高,在200 ℃下,吸附20 min时可达93%,吸附10 h后的Q(吸附容量)为0.42 mg/g;而浸渍FeCl3方法改性的FA/CaO,其η随温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20 ℃、吸附20 min时达到最高(74%). SO2抑制Hg0的吸附,但FA/VTS的抗硫性能较FA/CaO有显著提高,具有低温抗硫吸附Hg0的潜势,可能与VTS中Ti的质量分数高有关. HCl可促进Hg0的吸附,在ρ(HCl)为30 mg/m3条件下,浸渍FeCl3方法改性的FA/VTS吸附2 h的η在90%以上. 研究表明,经FeCl3浸渍改性的FA/VTS是较好的Hg0吸附剂,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势.   相似文献   
4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环境中痕量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V(v)在KHP-KCl缓冲溶液中,邻苯二酚活化剂存在下,对溴酸钾氧化邻苯二胺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个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钒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检出限为0.02ng/mlV,线性范围是0.4-14ng/mlV,该法用于煤,降尘,人发和尿中钒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4.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存在结垢、堵塞、副产品销路困难等问题,而传统钒矿提钒生产过程中硫酸等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针对以上2个问题,进行了以焙烧钒矿作为脱硫剂,在中试规模的环栅式喷射鼓泡塔中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同时二氧化硫又用于焙烧钒矿中V2O5提取的耦合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气压降为3.0kPa,气体流量为2350m3.h-1左右,钒矿浆液pH值在4.5以上时,脱硫效率持续稳定在90%左右,整个过程长达20min;脱硫率随吸收剂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2次循环比1次循环的脱硫率高3.5%;吸收塔运行约40min后,塔中钒的平均浸出率为20%左右,脱硫渣再用5%的稀硫酸浸取10h后浸取率可达到60%.焙烧钒矿是一种较好的新型脱硫剂,脱硫渣可副产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五氧化二钒产品,并且解决了传统提钒工艺中钠离子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因此,该法是一种较好的资源化烟气脱硫方法,可应用于脱硫或湿法冶金等行业.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生态安全角度提出了矿产资源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结合外部性理论,运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演替理论模型量化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最优化时的生态承载力关系,通过对湖南湘西州钒矿开采区进行实证研究,推导出湘西州钒矿开发外部性最优条件下的生态承载力平衡等式以及开矿条件,即同时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最优化的条件。该研究可为探讨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最优化的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6.
钒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溶液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水培试验 ,研究钒对水稻的毒害及钒与磷相互作用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低浓度钒对水稻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但是随着钒浓度的不断增加 ,对水稻的干物质重量和根系生长均不利 .如钒浓度为 1 2 8mg·l- 1 时 ,水稻茎叶和根系的干重分别比不施钒的对照减少 49 9%和 5 5 1 % ,钒浓度愈高植株干重愈少 ,根系生长不良 ,表现出明显的钒中毒症状 .水稻茎叶及根系中磷的含量与钒的含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随着溶液中钒浓度的增加 ,水稻茎叶及根系吸收的钒量逐渐增加 ,而吸收的磷量却呈下降趋势 ,说明水稻钒毒害可抑制其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47.
矿山开采活动在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势必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和影响.结合矾矿露天采矿特点,讨论矿山开采各个环节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及强度,筛选主要影响因子,分析露天矿山开采可能引起的地形地貌、土地占用、土壤侵蚀、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境、地表水水质、景观格局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施工方案、闭坑露天矿山土地、植被复垦等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科学开发崇阳钒矿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8.
本文基于在硫酸介质及100℃水浴加热条件下,痕量钒(V)对过硫酸铵氧化苯羟乙酸生成电活性物质苯甲醛这一慢反应的选择催化作用,建立了一个可测范围为0.04ng/ml-8.0ng/ ml,灵敏快速、选择性较佳的测定水中钒的催化示波极谱法。  相似文献   
49.
低钒和无钒基氧化物类NH_3-SCR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H_3-SCR技术是脱硝领域中应用最多和最为成熟的技术。现已工业化应用的V_2O_5-WO_3(MoO_3)-TiO_2催化剂存在低温活性差、操作温度范围窄,活性组分V_2O_5具有生物毒性等缺陷。因此,开发高效、稳定且无毒的新型无钒基NH_3-SCR催化剂成为脱硝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不同活性基的氧化物催化剂为主线,综述了国内外低钒和无钒基氧化物类NH_3-SC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原料配方和制备工艺对催化剂性能和反应机理的影响,并展望了脱硝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0.
钒镉复合污染对水稻吸收积累镉、钒和磷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钒与镉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及其吸收积累镉的影响,以便弄清在钒与镉复合污染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钒镉复合污染可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在培养液镉浓度(1 0mg·L-1)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溶液中钒浓度的增加,水稻根长、根系和茎叶的干重不断减少.当溶液中钒浓度达到1 6mg·L-1和3 2mg·L-1时,水稻茎叶和根系干重减少分别达到显著水平(p<0 05).钒镉复合污染也影响水稻植株对磷、钒和镉的吸收与积累.当培养液中镉浓度不变时,随着溶液中钒浓度的增加,水稻根系和茎叶中的磷浓度不断降低,而钒含量却不断提高,根系比茎叶积累更多的钒.此外,钒可抑制水稻植株对镉的吸收与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