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96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苏州市区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一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苏州市区能见度年均值为15.8 km.一年之中,7月能见度水平最高,11月能见度水平最低,月均值为10.5 km.一日之中,早8时左右能见度最差,14时左右最好.导致苏州市区能见度水平下降的主要污染因子为PM2.5,相同PM2.5浓度下,能见度随着湿度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82.
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2、NO2和PM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节最高值分别为夏季、冬季、春季和秋季.北京和广州霾天气频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上海和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PM10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或霾天气频率关键因子.北京能见度变化对相对湿度比较敏感,而上海和广州对PM10浓度变化比较敏感,成都对相对湿度和PM10浓度敏感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83.
气象因子与地理因子对长江三峡库区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气象因子与地理因子对雾情(能见度)的影响程度,定量描述以厘定影响雾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地理因子,为能见度监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选用2011~2012年长江三峡航道湖北宜昌至重庆宜宾段29个人工观测雾情台站资料和12个能见度观测仪资料,首先采用判别分析法寻找不同月份对雾情等级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进一步采用通径分析法对量化的雾情资料分析地形地貌及气象因子对其的直接、间接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常规气象要素对判断站点中雾和大雾的符合率在50%以上。风速、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秋末和冬季雾情等级的最主要气象因子。气象要素中的1 000 hPa湿度对能见度值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518 2,而地理要素中山体与河面的落差对雾的滋生有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84.
The extent to which social movements have access to the news media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n the capability of social movem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and garner support from the public. Factors that shape movement organizations' media visibility thus deserve scholarly attention.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news coverage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EMOs) in Hong Kong and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policy cycle, and the number of EMOs in society on media visibility of EMOs. Analysis of a data-set constructed based on archival data and official statistics illustrates that all three factors influence media visibility of EMOs through media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while the number of EMOs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lso affect media visibility of EMOs directly. In-depth interview data are then used to supplemen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showing how movement activists perceive and respond strategically to the structural factor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5.
苏州城区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苏州市2009年9月─2010年5月的颗粒物(包括黑碳,PM2.5和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气温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苏州城区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ρ(黑碳),ρ(PM2.5)和ρ(PM10)与能见度的r(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0.359和-0.238,这3种颗粒物中,能见度与ρ(黑碳)的相关性最显著.当相对湿度≤60%时,ρ(黑碳),ρ(PM2.5)和ρ(PM10)与能见度的r分别为-0.675,-0.411和-0.364.相对湿度较低时,颗粒物与能见度相关性较好.能见度与温度、风速的r分别为0.132和0.188,与相对湿度的r为-0.632.用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建立的能见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效果不好,在该模型基础上用ρ(黑碳),ρ(PM10)和相对湿度建立了能见度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R(复相关系数)达到0.865,R2(复决定系数)达到0.749.   相似文献   
86.
合肥市郊夏季PM10浓度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8—9月在合肥市郊对ρ(PM10)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其中9种水溶性离子(NO2-、Cl-、NO3-、SO42-、NH4+、Ca2+、Na+、Mg2+、K+)质量浓度. 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该地区ρ(PM10)日均值为78.9 μg/m3,9种水溶性离子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8.93 μg/m3,占ρ(PM10)的26.6%,表明水溶性组分是PM10的重要组成之一. SO42-、NO3-、NH4+和Ca2+是主要的阴、阳离子,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14、4.81、3.46和1.33 μg/m3. 不同RH(相对湿度)下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同,RH小于80%时,二者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R(相关系数)为-0.80〕;RH大于80%时,二者呈指数负相关(R为-0.48). 离子间相关性分析显示,PM10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结合方式为(NH4)2SO4、NH4HSO4、NH4NO3、KCl及K2SO4. 采样期间ρ(NO3-)/ρ(SO42-)平均值为0.59,说明在该地区固定源对水溶性组分的贡献大于移动源. 另外,扬尘也是PM10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87.
杭州市大气颗粒物消光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8月在杭州市朝晖、云栖、杭钢和下沙4个点位采集了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并对其主要消光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SO42-、NO3-、NH4+、OC和EC等.同时在朝晖点位对多种气态污染物和多个气象要素进行了同步观测,以评估杭州市能见度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M2.5、RH、SO2和NO2均与能见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4个监测点位颗粒物浓度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4~0.7μm和9.0~10μm粒径段.以3.3μm为粗细颗粒的分界线,不同监测点位PM10中粗、细颗粒所占比例均等.水溶性离子消光组分的浓度大小顺序为:SO42->NH4+>NO3-. SO42-、NO3-和NH4+均显单峰结构,SO42-和NH4+的峰值出现在0.4~1.1μm的粒径段,NO3-峰值出现在5.8~10μm粒径段.OC显单峰结构,峰值出现在0.4~0.7μm粒径段;EC显双峰结构,峰值出现在0.4~0.7μm和2.1~3.3μm范围内.因而,要解决杭州的能见度问题,应减少细颗粒物,尤其是粒径<1.1μm的颗粒物的污染. NO3-、SO42-、OC和EC对杭州市颗粒物消光能力相对贡献率之比为2.2%:13.7%:29.8%:43.8%.因此要有效控制杭州市大气能见度的降低趋势, 首要的就是控制EC的主要排放源,即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相似文献   
88.
广州城区大气细颗粒物粒谱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10~11月,利用大气细粒子谱分析仪(FPM-I型)对广州城区5nm~10μm大气细粒子谱进行长期连续在线测量.同时,利用大气能见度仪、黑碳分析仪、气象参数仪获取了观测点的大气能见度、黑碳质量浓度和气象参数信息. 颗粒物谱型分析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内,颗粒物数浓度谱、表面积谱及体积谱均呈双峰结构. 广州地区核模态(5~20nm)、爱根核模态(20~100nm)和积聚模态(0.1~1μm)粒子日平均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400~4300个/cm3、5000~12300个/cm3和1600~2600个/cm3.晴天和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数浓度、黑碳浓度及大气能见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大气能见度的高低受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粒子浓度的影响较小,与积聚模态粒子浓度呈负相关关系;黑碳质量浓度峰值的出现位置与爱根核模态粒子浓度峰值位置相一致,表明爱根核模态粒子对黑碳浓度的贡献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89.
火灾烟气危害定量评价模型THVCH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加准确地评价实际火灾烟气的危害性,针对以往烟气毒性定量评价方法N-GAS和FED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火灾烟气危害性定量评价模型THVCH(Toxicity,Heat and Visibility Comprehensive Harmfulness)。实际火灾烟气的危害包括烟气毒性和烟气高温辐射。两者都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人员在火灾环境中的暴露时间越长,所受到的伤害越大。烟气的遮光性是影响火场中人员暴露时间的重要因素,低能见度下人员疏散所需要的时间是高能见度的3.8倍。THVCH模型在考虑烟气毒性的同时兼顾了能见度对人员暴露时间的影响以及高温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以重庆开县5.5火灾为工程背景,运用大涡模拟技术对其火灾过程进行数值重构。在此技术上采用N-GAS、FED和THVCH模型对不同阶段的火灾危害性进行了评价,证明了火灾烟气危害评价中考虑能见度和高温辐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0.
导向标志可见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可见域概念的基础上,将导向标志可见域转化为偏移角和观察距离的关系,开展了不同偏移角下导向标志观察距离的测量实验,分别测定了两种导向标志类型(电光源型和磷光型)在两种环境照度水平(正常照明和无照明)下,9种偏移角(0°、10°、20°、30°、40°、50°、60°、70°和80°)所对应的观察距离。实验发现随着偏移角的增加,观察距离非线性的减少,导向标志的可见域为椭圆形,该椭圆的短轴是偏移角为0°时的观察距离,该项实验的开展为导向标志可见域的确定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