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0篇
  免费   654篇
  国内免费   1786篇
安全科学   703篇
废物处理   56篇
环保管理   355篇
综合类   4330篇
基础理论   810篇
污染及防治   338篇
评价与监测   359篇
社会与环境   302篇
灾害及防治   347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349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362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通过连续检测和分析矿区生活污水水质,结果表明,污水中除有机物中悬浮性COD-cr浓度大于溶解性CODcr外,总氮、总磷均为溶解性污染物大于悬浮性污染物,污水中SS均为悬浮性污染物。矿区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中如对污水中悬浮性污染物采用一级处理或强化一级处理,可实现污染物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化工厂污染土壤多环芳烃的监测及统计分析,结合现场实际分析了污染来源,揭示了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存在严重的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污染最高超标250倍。统计分析表明:土壤多环芳烃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采样区域土壤存在严重有机污染,其中工业污染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993.
以重庆主城建成区范围内的9个环境监测点的日均监测数据为例,采用GIS技术,选取环境空气质量评价SO2监测的浓度值,将空气质量自动站每日实测的SO2浓度值进行空间模拟分析研究,反映出主城建城区SO2浓度评价值在空间地图上连续分布,可为环境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水及动物石油烃污染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11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水和动物体的石油烃污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表层海水及动物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评估该海域受石油烃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0.017~0.069)mg/L,平均含量为0.031 mg/L,鱼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范围为(2.24~30.31)×10-6,平均为11.59×10-6;软体类含量范围为(4.19~36.49)×10-6,平均为19.83×10-6;甲壳类含量范围为(8.41~49.07)×10-6,平均为18.47×10-6。海水和动物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均呈近岸高、离岸低趋势。虽然调查区域海水和动物体石油烃污染状况为轻度,但日照港和胶州湾海域污染状况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5.
深圳湾COD与TOC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200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深圳湾海水中COD与TOC进行了四个航次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国家标准方法,获得了深圳湾COD与TOC的平面和季节分布特征,并对COD与TOC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整个深圳湾海域COD基本遵循从湾内到湾外,逐渐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以及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的季节分布特征;海水TOC也基本遵循从湾内到湾外,逐渐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以及秋季冬季夏季春季的季节分布特征;深圳湾COD与TOC之间有着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9。  相似文献   
996.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5倍和10倍浓度3种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4个月,研究重金属Cd的分布、迁移以及湿地系统对Cd污染的净化效应。结果表明,污水中的Cd主要存留在土壤子系统中(约90%),只有很少部分迁移到植物体和凋落物中;无瓣海桑各器官中Cd含量在根部最高;模拟系统对污水中Cd的净化效果显著,在植物-土壤-水系统中,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组的净化率分别为96.04%、85.19%和92.24%,在无植物系统中,对应组分别为81.18%、85.46%和80.96%。  相似文献   
997.
在分析了浙江北部地区地下水类型、特征、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水位变化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深井样品测试数据的研究,查明了区域地下水高氟和高砷的分布特点.高氟区主要出现于妙西花岗岩裂隙水和白雀岩溶水分布区,高砷区主要位于南浔第Ⅱ承压含水层局部区域.研究认为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与区域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总氟和总砷含量没有直接联系,深井地下水中的高氟和高砷主要与深部断裂构造有关.研究地区的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目前仍然为很多居民所饮用,作者认为长期饮用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容易导致地方病的产生,建议在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停止生活用水开采,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实行改水方案.  相似文献   
998.
基于GIS的太原市街道机动车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太原市机动车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Mob ile6和污染物扩散模型OSPM的计算结果,在G IS平台上绘制了太原市冬夏两季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布图和道路交通污染物浓度分布图,并对可视化结果作了科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太原市冬季街道污染总体上要高于夏季,这种趋势以CO的表现尤为明显;(2)街道NOX小时浓度超标率比CO小时浓度超标率更高,在研究的56条路段中,CO小时浓度都没有超过国家二级标准,NOX小时浓度超标率达38.9%(夏季);(3)NOX污染主要集中在中心区,而建成区周边道路某些路段污染也较严重。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化工厂污染土壤多环芳烃的监测及统计分析,结合现场实际分析了污染来源,揭示了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存在严重的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污染最高超标250倍。统计分析表明:土壤多环芳烃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采样区域土壤存在严重有机污染,其中工业污染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000.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in Shuikoushan mining-smelting area, Hunan Province, Chin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multivariate and geo-statistic analysis. A total of 106 composit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an area of about 100 km2.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s, Cd, Pb, Zn, Cu and Cr were measur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Arsenic and Pb were found to have a common source, indicating the same sources and spreading processes, such as aerosols and airborne particulates from smelting chimneys. Airborne sources from smelting chimney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Cd in the area, which demonstrated the same dispersion pattern as As and Pb. However, two hot spots of Cd around smelters were possibly enlarged by wastewaters, demonstrating another important source of Cd in Shuikouhsan. Geo-statistic interpolated mapping demonstrated that hotspots of Zn were only found proximal to the large smelters, suggesting that Zn primarily came from the chimneys of larger smelters. The major Cu hot-spots appeared closely to the tailing dam, indicating that weathering and leaching of tailings were the major sources of Cu contamination in Shuikoushan. 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irborne volatile particles and aerosols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As, Cd, Pb, Zn and Cu contamination, while Cd and Cu may also derive from the discharge of wastewater from smelters and the leaching of tailing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