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成都市县域土地利用碳收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刚  张华兵  薛菲  甄艳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7):1170-1182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碳汇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强度为2.40~3.33,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成都市净碳排放2.43×107 t,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分布特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率为0.06%~11.58%,碳生态承载系数(ESC)为0.05~8.60,呈现“东低西高、中心最低”的特征;3)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ECC)为0.26~1.45,呈现“中心高、周边低”的特征并且空间差异较小;4)碳排放与GDP极显著正相关(P<0.01)。ESC与土地利用强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ECC与土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6。耦合协调度和人均GDP回归关系极显著(P<0.01),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碳排放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64.
在当前耕地总量很难增加的总体形势下,粮食单产及其生产投入因素的关系研究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Moran’s I指数及散点图显示,粮食单产及其OLS(Ordinary Least Squares)估计的残差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因而不满足经典线性回归分析的建模条件,而GWR(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模型能够克服这一缺陷,并能进行参数的局部估计。河南省108个县的实践表明,GWR模型有效地降低了残差的空间自相关,各项检验指标均好于OLS估计。4个生产投入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规律存在显著差异。灌溉因素在OLS和GWR模型中均为正效应,单位播种面积机械动力、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3个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OLS模型中为负,而在GWR模型中则有正有负,说明存在空间异质性。黄河以北粮食高产区主要受机械动力、灌溉和用电量3个因素的正向影响,化肥投入的再增加反而引致单产降低。淮河沿岸和信阳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受化肥施用量和用电量的正向影响。为提高粮食单产,西部山地、丘陵县的粮食低产区应加强机械动力投入并提高用电效率,最西部的山地县还应适度增加化肥的用量。  相似文献   
65.
聊城市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选取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9项指标,采用量图分析法,将聊城市8县(市、区)分为先进、中等和落后3个类型,确定了莘县和冠县2个重点扶贫县,对其空间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6.
从经济发展背景与循环经济内涵入手,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多元资源型县域的现实选择。以辽宁省灯塔市为例,构建以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社会体系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体系框架,并指出建立工业生态链、引入静脉产业和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是完善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67.
在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特征和指标筛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县域尺度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了精度较高的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法和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了时间尺度上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以县为单元,研究了红壤丘陵区县域多年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980~2005年生态经济综合健康稳定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健康性方面是逐年平稳上升,社会健康性是波动性上升,而资源环境健康性则是先升后降,然后是相对稳定。引入障碍度概念,进行健康障碍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以前障碍因子主要是经济指标,1997年后障碍因子主要是资源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68.
土地生态效率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其效率的高低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10年、2015年、2020年贵州省县域土地生态效率,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对土地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贵州省土地生态效率处于中等效率水平,整体呈南北高、中部低的条带状空间分布规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和教育水平对土地生态效率表现出正向直接效应,区域投资水平则表现为负向直接效应;产业结构、区域投资水平和环境规制对土地生态效率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9.
将传统的碳排放因子法与人口权重分配法相结合,估算了2015年中国2 170个县域的碳排放量,并将县域分为高/低碳排放量-高/低碳排放强度的4种类型。分析表明:(1)县域的平均碳排放量为1 287×103 t,但差异较大,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东高西低;81.58%的县域的碳排放强度在0.01~1.05t/万元,空间分布上呈现西部及西北高、东部及东南低。(2)低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类县域数量最多(占45.81%),在全国除东南沿海区域均有分布;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类县域分布在中国部分华北地区及东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也有少量分布;高碳排放量-高碳排放强度类县域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低碳排放量-高碳排放强度类县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的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同时山西省境内也有较多分布。(3)整体看,中低收入、处于发展提速的中西部县域发展仍需预留一定的碳排放空间;对于高收入的东部县域,则要提出更高的减排要求。  相似文献   
70.
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是有别于过去任何区划的创新性的工作,目前作为全国及各省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已经全面展开,但涉及具体县域单元的典型实证研究较为薄弱。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部安徽沿江地区正掀起开发沿江的高潮,迎来快速发展期。以安徽沿江地区无为、和县为实证区域,以乡镇为基本空间单元,以GIS为技术支撑,运用“生态 经济社会支撑力”互斥性矩阵分区方法,将县域开发的功能区划分为优先开发区域、鼓励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引导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5种类型。并根据功能分区的分类结论,确定出县域开发轴线、产业空间布局、生态保护轴线与保护框架。最后,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对确定县域开发轴线和生态保护轴线的思路以及县域功能分区的方法论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