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环境教育》2013,(4):51-53
对于首云矿业而言,矿山公园的建设促进了那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观赏价值的矿业遗迹获得应有的保护和科学的开发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并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特色矿山文化、人类工业奇观、生态恢复典范、区域发展模式"的新形象。首云国家矿山公园隶属于首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的国家矿山公园,距离北京市区67公里,位于素有北京市后花园之称的密云县境内。  相似文献   
22.
深沪湾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开发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沪湾地质公园旅游地学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和古牡蛎礁等地质遗迹.通过对深沪湾地质景观的特征描述,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维护最佳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地质公园规划原则及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23.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以至影响地质公园的健康、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没有针对不同地质公园的主要功能制定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介绍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的意义,在综合分析与评价我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公园应根据其主要功能,选择不同的可持续发晨模式。  相似文献   
24.
国家地质公园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目前青海省已建立了4家国家地质公园。结合青海省实际,在分析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25.
王世航  朱华  程先富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15-1017,1024
安徽省地质资源丰富,地质遗迹众多,2002年至今共有7处地质遗迹被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简要介绍了地质公园建设的意义以及安徽省7处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安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快速推进,我国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对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及其保护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如何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如引导社区参与开发、强化环保意识、立法保护、建立地质遗迹信息库和管理人才培养、与科研机构合作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基于地质遗迹开发利用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7.
广西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以典型壮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为主,辅以地质剖面遗迹景观和地质构造遗迹景观等.介绍了罗城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类型及其分布,并从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8.
南京栖霞山地区地质研究历史较早,基础地质资料丰富,但尚未开展专门的地质遗迹调查。首次对栖霞山地区地质遗迹进行了较全面的实地调查,筛选出较重要的地质遗迹67处,并划分为7大类13类15亚类,分析了主要地质遗迹的资源特征,评定出国家级地质遗迹6处,省级地质遗迹25处,说明栖霞山地质遗迹等级已达到国家地质公园标准。论述了栖霞山地质公园建设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规划及建议,为栖霞山地区地质公园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9.
讨论了自然遗产的概念,通过对自然遗产概念的讨论进一步分析了自然遗产的特征并对自然遗产进行了分类,最后对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地质遗迹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30.
苍王峡景区地质遗迹景观的旅游观赏价值巨大,科学研究价值极高,拥有世界级罕见的景观单体,具有发展地质旅游的优良资源基础。在对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评价,提出景区旅游开发应以保护为前提,保护和开发协调发展;区域联动,突破交通瓶颈;用文化包装,披多彩“衣裳”等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