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2 毫秒
81.
利用静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藻源性黑水团发生过程中沉积物表层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Fe-S-P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加入藻细胞后很快形成厌氧、还原环境,使得沉积物中Fe-S-P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实验第1d,表层上覆水中的Fe2+、SO42-、S2-含量高达4.993,242.0,387.57mg/L,为对照样柱中的1.8倍、2.2倍和18.8倍;在沉积物4cm处其浓度分别为8.5,40.0,65.3mg/L.随后,沉积物表层上覆水中Fe2+、S2-含量表现出一个先快速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其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3,2d达到最大值为11.1,634.6mg/L. 沉积物中PO43--P浓度受Fe-P解析等具有滞后性,从实验的第2d后开始直至实验结束时表现为其含量持续增加,到实验结束时其浓度为39.450mg/L,为对照样柱中的242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Fe-S-P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藻华聚集形成的厌氧环境中发生了剧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从而使得沉积物中形成的Fe2+、S2- 和 PO43--P不断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对形成黑水团的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阻碍和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2.
基于1953~2007年间的统计数据,根据消耗能值相等的原则,计算了中国化石能源能值消耗量及农作物残余物可替代能值量.结果表明,建国初期,化石能源资产消耗的能值量基本可以用农作物残余物来替代;随着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与日俱增,化石能源能值消耗与农作物残余物可补偿能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07年,我国农作物残余物可替代能值量仅为化石能源能值消耗量的10.35%.对生物质能替代可减少的环境价值损失估算可知:1990~2007年,由于生物质能替代可以减少因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治理费用773.91亿元;减少因能源消费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价值损失11311.76亿元,其中由于减少SO2排放而减少的环境经济损失量占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量的56.93%,减少NOx和灰分排放分别占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量的33.13%和9.94%.  相似文献   
83.
西安市燃煤中铅的排放量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了研究燃煤过程中铅的排放量及其环境效应,对西安市燃煤电厂的原煤、底灰、飞灰的含铅量,采暖期燃煤锅炉的原煤和炉渣的含铅量,采暖期和非采暖期降尘的含铅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 燃烧1 t含铅量为30 g左右的煤,排放到大气中的铅为20 g左右.燃煤中铅的排放率为66%左右.西安市及邻区每年工农业和民用燃煤1000万t左右,主要为渭北石炭-二叠系煤,含铅量为30 g/t左右,其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铅为200t左右.  相似文献   
84.
南京市不同功能城区土壤中重金属Cu、Zn、Pb和Cd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25,自引:13,他引:112  
将南京城市建成区分为矿冶区、开发区、商业区、城市广场、风景区、老居民区等6大功能区,选择采集土壤样本56个,用原子吸收光谱仪选择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和活性形态含量.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Pb、Cu、Zn和Cd的总量分别为:117.1±103.7mg·kg-1,39.86±39.9mg·kg-1,273.3±131.6mg·kg-1和1.13±0.7mg·kg-1.矿冶区、老居民区、商业区、新开发区、城市广场和风景区的内梅罗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5.4、4.9、3.4、1.6、2.4和2.3.矿冶区以Pb、Cd的强度积累为特征,但活性形态的比重较小.而城市中心的居民区和商业区Zn的积累最显著,并且所测定的重金属的醋酸盐浸提态含量明显较高.除了风景区和城市市民广场外,城市中心区的重金属均表现出较明显的表聚性.城市活动区土壤Pb、Cd的强烈积累可能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85.
江汉湖区的开发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江汉湖区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东南部,是中国湖泊密集度最大的淡水湖群区,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江汉平原湖区的开发及其环境2。江汉湖区全面开发始于南宋,至明清进入第一高潮,从那时起,人类驿湖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砍伐森林,致使水土流失加重,河湖中的泥沙含量增加;(2)围湖垦殖,导致湖泊萎缩,降低了其对洪水的调蓄能力,生态环境不断恶化:(3)修筑提  相似文献   
86.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效应研究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和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当前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已从经济空间格局变化、产业集聚发展与污染转移、人口增长压力及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等多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影响机理和效应进行分析,并从区域环保合作(环保一体化)、区域生态补偿及环保规制等方面探讨解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环境效应的途径。在研究方法上,以计量经济学模型和采用ArcGIS空间分区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环境问题变量的识别及基于环境约束的一体化空间优化格局。当前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理论研究欠缺,方法应用有限。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效应的机理研究有待深入,多学科融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7.
大气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s,SP)是含有各种有机、无机化合物的复合体,在大气中呈气溶胶态。了解 SP 的理化特性及其环境效应,对于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学  相似文献   
88.
结合淮南矿区实例,论述了开采沉陷引起的土地资源破坏,建筑设施失稳毁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环境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9.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微界面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 植物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与人类生存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亚系统 .该系统中的水分、养分 污染物的运移必须历经土壤固 液界面、根土界面 (根际微环境 )、细胞跨膜运输和植物体内不同组织和细胞内不同组分间的再分配等微界面过程 .这些微界面过程涉及到系统中许多生物、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反应机理 ,与植物对土壤中养分高效利用、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其归宿具有密切的关系 .理解这些微界面过程对提高农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提高农产品安全品质具有直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环境效应系数矩阵法及其在城市能源污染最优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栋  王雅秋 《环境科学》1990,11(4):11-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