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虎彪 《绿叶》2013,(3):44-48
转型期环境议题的建构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不仅需要客观的社会事实,还需要行动者发挥其行动力。本文通过对X江镉污染事件的介绍,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分析了X江镉污染事件的产生机制,探讨了环境议题建构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模式的影响和转变。  相似文献   
22.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社会等有害因素的不利影响下,大脑出现紊乱,表现为精神活动失常,是脑功能失常的总称;分为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四类.精神病是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是由于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大脑功能紊乱.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用黑(不健康)、白(健康)、灰(亚健康)三色描画中国人,会得到一张"铅灰色"的肖像,我国专家们也纷纷指出:转型期的中国是个"灰色国度".据了解,我国目前约有各种精神病人约1600万人,患病率由上世纪的0.27%上升至现在的1.347%;精神病院却只有575家.严重失调的比例揭示了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悲剧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政府应尽快采取相关干预和预防措施,避免可能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3.
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凯 《环境保护》2003,(5):3-5,18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状况,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探讨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简述自然经济无序增长的危害及后果,又分析了新的经济转型期过程中环境要素的重要作用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循环经济理念是经济转型期的重要理论特征,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4.
通过社会转型期环境信访现状和种类,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探索了解决环境信访问题的对策、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5.
对古洪水、历史洪水及现代洪水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大洪水的发生,并不是在气候湿润时期频率最大,而是在气候转型期,以及气候突变期频率最大。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化,或由冷干向暖湿、暖干转化期间,大洪水都会明显增加。气候的异常波动变化导致降水量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匀,是造成极端性暴雨洪水及大洪灾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导致大洪水在气候转型期、突变期出现频率高,气候平稳期出现频率较低。在气候转型期,洪水、干旱、寒冻等极端性气候灾害频发,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26.
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出现了前所末有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制约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构建解决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矛盾的有效机制,成为政界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从中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入手,提出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框架,通过进一步评价我国在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公众参与3个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分别提出未来改进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政府--社会"三足鼎立的制度结构是我国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日标,也是适应世界资源环境保护发展的潮流.最后提出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构建市场运作平台、营造公众参与氛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7.
分析了目前二级站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质量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切实有效的环保系统内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环境监测内部管理工作不适应现代环境监测需求,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标准物质种类存在短板,不确定度应用未发挥真正实际作用等问题。提出应建立省级质量管理技术中心,构建适应新形式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8.
转型期中国耕地非农化与土地退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耕地非农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从人类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分析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影响的基本思路:然后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对全国层面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深入探讨了转型期中国的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由耕地非农化所引致的耕地开垦、耕地集约利用以及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等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会最终引起土地资源的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加剧、土壤质量的退化以及土地污染的加剧等。  相似文献   
29.
姜华 《环境保护》2013,41(13):42-44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这20多年集中出现,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增大,工业污染结构也日趋复杂。我国环境问题的自身特点对目前环境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有一定影响,近年来,我国社会正进入环境敏感期,因环境  相似文献   
30.
经济转型期。随着大量先进设备的引进,先进工艺的采用,特别是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设备操作者、维修者,技术人员本身的素质难以适应生产需要,再加上很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工从生产第一线流失,车间整体安全形势趋于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