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28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1.
This study assesses gender differences in wayfinding in environments with global or local landmarks by analyzing both overall and fine-grained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Both female and male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locate targets in grid-like virtual environments with local or global landmarks. Interestingly, the results of the two overall measures did not converge: although females spent more time than males in locating targets, both genders were generally equivalent in terms of corrected travel path. Fine-grained measures account for different aspects of wayfinding behavior and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at explains the divergence in overall measures; females spent less time traveling away from the target location,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ime not traversing, and made more rotations when stopping than males did. Rather than unequivocally supporting male superiority in wayfinding tasks, both the overall and fine-grained measures partially indicate that males and females are differentially superior when using global and local landmark information, respectively. To summarize, males moved faster than females but did not necessarily navigate the spatial surroundings more efficiently. Each gender showed different strengths related to wayfinding; these differences require the application of both overall and fine-grained measures for accurate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212.
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环境污染差异明显的长江干流穿过的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组,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构建了环境公平指数,并分别对2000、2004和2008年3组地区的环境公平程度进行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评价了环境公平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东、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公平指数的差异增大,这可能与区域产业转移有关。环境公平指数级别为东部最高,中部和西部较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变化明显。初步认为此现象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关。  相似文献   
213.
农村地区养老脆弱性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省份农村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得其养老脆弱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农村养老脆弱性的省际差异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识别是提升养老保障政策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关键。文章基于2014年全国农村地区公开数据,从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农村地区养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农村地区养老脆弱性指数进行了测算,借助Arc GIS自然断点法将我国农村地区养老脆弱性划分为5个等级并对其省际差异进行空间可视化描述,在此基础上,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村地区养老脆弱性总体上处于中等区,但呈现出明显的省际差异、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2不同省份农村地区养老敏感性和养老应对能力的差异较大,且对养老脆弱性的形成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总体上,东部省份农村养老脆弱性明显低于中西部省份;3农村地区养老脆弱性省际差异的形成受到老年抚养比、国家级贫困县数量、低保中老年人占比、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认为,在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中西部省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成为降低农村养老脆弱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14.
中国建设用地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建设用地亦是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1996 - 2007年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变化,在扩展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基于LMDI分解法,探讨了12年间中国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省份间所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的碳排放以2001年为拐点,呈现稳中有降到快速增长的两阶段变化,空间上则呈现出东高西低格局,环渤海地区为全国碳排放高值地区.LMDI分解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且省际间差异突出,影响较为显著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新疆和青海也较为明显,其他地区普遍较弱;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的正向作用和能源强度的负向作用之间存在贡献程度的强弱差异及抵消效应.从建设用地控制角度开展碳减排,不同地区将存在效率差异,对于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相对饱和的省份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215.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独特、广阔、深沉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意象的空缺与错位往往使译者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文阐述了翻译文化意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即采取异化的方法直接移植原文文化意象.但这一原则的使用又必须受到译文读者审美意识的制约.  相似文献   
216.
从阐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入手,对比了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说明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能以人为本,在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战略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管理效率更高,并通过掌握2:8原则、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柔性管理”等多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指明道路。  相似文献   
217.
长时间地表植被指数变化序列构建与分析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内容。以我国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地区——黄土高原为研究区,采用时间序列的方差匹配方法,融合了2套卫星遥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产品(GIMMS 3g和MODIS),建立了覆盖1982—2022年的黄土高原暖季(5—9月)NDVI数据集,揭示了其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黄土高原暖季NDVI呈现“先慢后快”的增加趋势,转折点大致出现在2002年,1982—2002年暖季NDVI增速仅为0.01/(10 a),2003—2022年增速高达0.06/(10 a),其中十八大以来增速尤为显著;暖季NDVI快速增加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并向东北、西南方向延展,与“退耕还林(草)”重点区域范围基本一致;在黄土高原南部、东部和青海省东部一带,暖季NDVI呈缓慢下降趋势。过去40年间黄土高原NDVI增加与生态工程建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