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6篇
  免费   1051篇
  国内免费   2049篇
安全科学   1724篇
废物处理   131篇
环保管理   1119篇
综合类   4938篇
基础理论   1303篇
污染及防治   746篇
评价与监测   393篇
社会与环境   736篇
灾害及防治   466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397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417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480篇
  2015年   480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510篇
  2012年   703篇
  2011年   745篇
  2010年   584篇
  2009年   625篇
  2008年   447篇
  2007年   509篇
  2006年   527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0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竹涛  赵文娟  李祥  马名烽 《环境工程》2016,34(12):73-77
为落实铜陵市环境总体规划中大气环境规划,首先,利用A值法计算铜陵市大气环境容量,得出各区域大气环境承载率;之后,采用CALPUFF模型对铜陵市气象、土地利用以及地形要素进行综合处理;最后,根据模型输出对受体点和市域面积结果并结合ARCGIS得出不同影响性划分结果,以划定铜陵市总体规划中大气红线,并对后续规划提出针对性建议。从铜陵市污染源影响区、污染物影响区以及受体影响区地理坐标及面积占比评价结果来看,以污染物年均浓度为基准,红线部分面积为234.07km~2,占比为19.49%。  相似文献   
82.
用RBCA和CLEA模型推导土壤中苯并[a]芘的标准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尚未包含苯并[a]芘(B[a]P). 分别应用2种国际上认可的RBCA和CLEA模型,获取了土壤中B[a]P的标准值,并对2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取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在目标风险水平设定为10-5时,RBCA和CLEA模型计算的住宅用地土壤B[a]P标准值分别为0.83和1.21 mg/kg;工业用地标准值分别为4.10和26.30 mg/kg. 2种模型住宅用地的标准差异不大,且与其他国家的标准水平基本接近;工业用地的标准差异较大,其中RBCA模型的结果更接近于其他国家标准,而CLEA模型的结果则明显偏高. 造成2种模型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模型的方法原理不同导致的暴露量计算差异以及采用的毒理学数据来源不同导致的数据水平差异. 2种模型暴露途径解析的结果均表明,经口摄入和皮肤接触是土壤污染物B[a]P人体暴露的主要途径,而口鼻吸入导致的暴露量很小.   相似文献   
83.
上海市郊区大气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物中元素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用同步辐射X荧光光谱分析了上海市郊区大气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物(0.028 7~2.40 μm)中元素粒径分布、质量中值粒径、元素相关性和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富集因子.Ca、Ti主要分布于粒径>2 μm的颗粒物中,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33,富集因子在0.1~3.2之间,且与粒径无明显关联,主要来自土壤扬尘等自然来源.V、Cr、Mn、Ni、Zn、Cu、Pb、Cl、S等元素主要分布在0.1~1.0 μm颗粒物中,质量中值粒径在0.56~0.94 μm之间.V、Cr、Ni、Cu、Zn、Pb显著富集,且富集程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其中Pb在超细颗粒物(<0.1 μm)中的富集因子达2 023.7~2 244.2,远大于在细颗粒和 PM2.5中的富集程度.这些元素主要来自燃油、燃煤、冶金和机动车尾气等人为污染.Fe在>0.2 μm颗粒物中分布较均匀,质量中值粒径1.3 μm.除了局部污染源,远距离传输对该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杭州黑碳气溶胶污染特性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7月~2012年6月对黑碳气溶胶(BC)、PM2.5、污染气体及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以评估杭州市BC污染特征、来源分布及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市大气BC日均浓度范围为1.3~16.5μg/m3,年均值达到(5.1±2.5)μg/m3.BC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秋冬季高,夏季低.BC也呈典型的日变化趋势,交通高峰期高,下午低,同时与NOx呈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城市中BC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重要影响;而BC/CO低于其他城市则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可能是杭州BC的另一大重要来源.BC随风速下降呈上升趋势, BC超过10μg/m3的高浓度事件中,风速基本低于2m/s,北-西北-西风对高浓度BC的输送作用明显.观测期间BC的吸收系数为(44.8±23.0)Mm-1,占到总消光比例的10.4%.灰霾和重度灰霾天气下,吸收系数分别为(66.2±30.1),(100.2±49.2)Mm-1,达到非霾天气的2.2和3.4倍, 表明BC吸收消光作用是影响杭州市大气能见度下降和灰霾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5.
杭州市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分担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杭州市区绕城高速、快速路、主干道和民用支路4种典型道路进行工况测试,建立了2010年机动车CO、HC、NOx和PM10排放清单,获得了分车型、燃料类型、排放标准以及道路类型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分担率.结果表明,杭州市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分担率差别显著,乘用车、出租车和公交车是CO和HC排放的主要来源,重型货车和公交车是NOx和PM10排放的主要来源,且乘用车的NOx排放分担率也较大;柴油车的NOx和PM10的排放分担率远大于其保有量的贡献率,是其排放的主要来源,汽油车是CO和HC排放的主要来源;占保有量30%的国0和国I车辆,对CO、HC、NOx和PM10排放分担率分别为67%、69%、58%和82%;主干道是机动车CO、HC和NOx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分担率分别为66%、65%和64%,民用支路是PM10排放的主要来源,分担率为55%.  相似文献   
86.
武器装备验证环境因素确定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与武器装备环境紧密相联的4个因素,从武器装备的产品分解结构、环境分解结构、功能分解结构、状态集构建了武器装备系统、分系统、部件的试验验证环境因素确定模型,分析了模型的应用,给出了模型的工作流程。描述了基于上述模型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思路与功能。  相似文献   
87.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释放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杨玉飞  黄启飞  张霞  杨昱  王琪 《环境科学》2009,30(5):1539-1544
通过模拟煅烧实验制取水泥熟料,并采用国标GB/T 17671-1999制取混凝土样品.选用EA NEN7371和EA NEN7375浸出方法,利用基于菲克扩散第二定律的一维扩散模型对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混凝土)中重金属长期累积释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中重金属的最大释放量低于总量;各种重金属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不同,且Cr>As>Ni>Cd; Cr、As、Ni和Cd 30a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4.43、 0.46、 1.50和0.02 mg/kg,释放率(累积释放量/最大释放量)分别为27.0%、 18.0%、 3.0%和0.2%;扩散系数是影响重金属累积释放量的重要因素,且两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Cr和As的扩散系数较大(分别为1.15E-15 m2/s和6.42E-16 m2/s),应重点控制其进入水泥窑处置过程的总量.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环境试验箱围护结构由高温降至低温时的非稳态传热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使用有限容积法及TDMA进行围护结构传热数值计算来分析3种不同降温工况下的围护结构的传热特性,提出了围护结构质量系数概念,用以简化计算其降温时的耗冷量.  相似文献   
89.
基于损伤检测的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概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建立了飞机结构腐蚀疲劳寿命预测的4阶段概率模型,结合腐蚀疲劳损伤检测结果,通过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2个随机变量来描述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建立了检测后的修正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概率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修正前后的腐蚀疲劳寿命分布,得出腐蚀损伤尺寸的检测结果。对腐蚀疲劳寿命的评估影响很大,并且检测技术越可靠,寿命评估越准确。  相似文献   
90.
Approaches to prioritize conservation actions are gaining popularity. However, limited empirical evidence exists on which species might benefit most from threat mitigation and on what combination of threats, if mitigated simultaneously, would result in the best outcomes for biodiversity. We devised a way to prioritize threat mitigation at a regional scale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predicted changes to population dynamics—information that is lacking in most threat‐management prioritization frameworks that rely on expert elicitation. We used dynamic occupancy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threats (tree cover, grazing, and presence of an hyperaggressive competitor, the Noisy Miner (Manorina melanocephala) on bird‐population dynamics in an endangered woodland community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The 3 threatening processe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species. We used predicted patch‐colonization probabilities to estimate the benefit to each species of removing one or more threats. We then determined the complementary set of threat‐mitigation strategies that maximized colonization of all species while ensuring that redundant actions with little benefit were avoided. The single action that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colonization was increasing tree cover, which increased patch colonization by 5% and 11% on average across all species and for declining species, respectively. Combining Noisy Miner control with increasing tree cover increased species colonization by 10% and 19% on average for all species and for declining species respectively, and was a higher priority than changing grazing regimes. Guidance for prioritizing threat mitigation is critical in the face of cumulative threatening processes. By incorporating population dynamics in prioritization of threat management, our approach helps ensure funding is not wasted on ineffective management programs that target the wrong threats or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