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31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地合作网络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917-1932
高铁开通带来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对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与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以合福高铁为例,运用社会网络、空间分析、描述统计等研究方法及Ucinet、GIS、SPSS、Excel等软件,研究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网络与模式。结果表明:(1)合福高铁开通后,旅游者对沿线旅游地的认知程度、同游意愿、重游意愿提升,不同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合作网络中形成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网络密集,并通过与其他旅游地相互联结形成合作关系较强、影响力较大的高铁沿线旅游区“组团”。(2)高铁沿线城市间的旅游流流量较大,具备稳定的二方关系和三方关系,形成了“旅游核心+旅游核心”“旅游核心+交通核心”“旅游核心+换乘中心”三种典型合作模式,三种合作模式呈现“强强联合”的特征,并带来显著的“马太效应”“过滤效应”和“溢出效应”。(3)高铁开通为沿线旅游地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针对当前的合作模式应制定多种发展策略,建立旅游地之间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实现沿线旅游地的联动发展。研究成果对于丰富中国高铁旅游的研究内容,揭示高铁沿线旅游地的合作网络及典型模式,探讨社会网络、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旅游地合作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制定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发展策略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2.
化学化工等行业产生大量含无机盐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介绍了氯离子浓度和有机物浓度都大大超过测定范围的有机废水COD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当氯离子的浓度在20000~60000mg/L时,相对误差在0.15%~5.8%之间;并有较高的精密度,6次平行测定的结果相对标准差<2%;加标回收率为99%~101%;与标准方法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3.
目的 针对球体高速入水过程中空泡的演化过程及运动特性展开研究,为弹体入水或空投鱼雷入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试验与数值模拟,主要讨论入水角度对球体高速入水过程中空泡生成、闭合、溃灭以及运动特性。结果 在球体入水过程中,根据入水空泡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入水过程分为入水冲击、空泡形成、空泡闭合和空泡溃灭4个阶段。在入水冲击阶段,球体头部承受的压力最大,且随着入水角度的减小,冲击阶段球体头部压力逐渐减小。在空泡闭合后,空泡的截面面积随着入水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溃灭阶段,由于空泡溃灭夹断,会产生回射流,回射流的强度随着入水角度的减小而减小。在球体入水角度为30°时,溃灭夹断不会产生回射流。此外,球体以不同角度入水时,球体在水下的运动轨迹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偏离程度随着入水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垂直入水时几乎未发生偏离。结论 入水角度对球体高速入水过程中空泡的演化过程及运动特性有较大影响,入水角度越小,球体入水后空泡截面积越大,总流动阻力系数Cd越大,且球体运动轨迹偏离越严重。  相似文献   
74.
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的噪声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了车速达250 km/h的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处的噪声,分析了其时间、频谱及空间分布特性,并与普通客运列车比较.结果表明,动车组列车噪声表现为较强的脉冲性,频谱较宽,为2 500 Hz内的宽频噪声,200 Hz以下的低频成分很强;不同高度处最大声压级随距离的衰减规律基本类似,但不同高度处频谱不同.  相似文献   
75.
W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yon-Turin segment of the new European high-speed rail network was first publicly announc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it immediately found fierce opposition from the inhabitants of Susa Valley, Italy, one of the areas to be cut across by such infrastructure. At issue were the project’s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public health. This study intends to clarify environmental risk perception and public debate betwee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local advocacy groups, and the inhabitants of Susa Valley. Two major phases of public reaction were identified: (1) an initial rebellious period of no real dialog among the project’s major stakeholders (exemplified by the popular “No TAV” [No High Speed Train] movement), followed by (2) a yielding period of intense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centered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Lyon-Turin Environmental Observatory.” The results of a qualitative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he proposed high-speed rail revealed that public acceptance of risk in Susa Valley was influenc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zards perceived by the residents and by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by the project’s various stakeholders. It also emerged that early dialog among all the parties involved was critical in forming a personal viewpoint on risk, which, once consolidated, defied new information and perspectives. Likely, a greater and earlier care taken by the other stakeholders to inform and consult the local population about the railway would have greatly eased the public deb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