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4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475篇
安全科学   141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1754篇
综合类   2607篇
基础理论   705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77篇
评价与监测   136篇
社会与环境   1197篇
灾害及防治   10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6篇
  1975年   17篇
  1973年   11篇
  1972年   10篇
  1971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和国际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植物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植物遗传资源正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坚持《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原则 ,完善现有国际多边体系 ,促进以“遗传编码功能”价值概念和遗传资源保护效应“内部化”与“补偿”方案为基础的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形成 ,建立“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和“生物多样性合作社” ,将有助于提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 ,实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2.
Land degradation is a consequence stemming from both natural processes and social economic activities. On the bases of analyzing general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degradation in China, the monetary estimating methods such as market value method and shadow engineering method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economic loss resulting from land deterior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loss in 1999 was 326.8l billion RMB Yuan, which accounted for 4.1% of GDP in the same year of China. If taking five items namely farmland conversion, soil erosion, salinization, decline in reservoir functions, and siltation in waterways and, comparing with that in 1992, the percentage of economic loss to GDP has increased by 1.5 in the only 7 years.  相似文献   
63.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这些地热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①高温水热系统;②中-低温水热系统;③“隐伏型”地热资源。根据地热背景(大地构造和热流)和热显示,本研究首先对各构造单元中的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然后重点分析了腾冲地热区的地热资源及其热源和水源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腾冲地热田形成于板块的碰撞带,其丰富的高温水热系统地热资源的主要形成机制是:①高温热能来自地幔以及地壳中的熔融岩浆囊;②丰富的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通过断层(特别是活断层)的循环并与少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水混合。本文提供的资料表明,腾冲地热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发电和发展旅游业,在东川一个旧一线(东经103°20′)以西地区,中─低温地热资源一般钻进深度不到1000m就能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64.
论DNA分子标记在家畜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DNA分子遗传标记在家畜遗传多样性保护中应用的可行性及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家畜遗传多样性标记辅助保护新策略。  相似文献   
65.
结合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域特点、水文特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论述了该地区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加剧这一矛盾所决定的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认为水资源的再生利用是解决西部地区水资源危机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城市污水为再生水源,根据该区域特点,提出了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再生利用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6.
东海区带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2-2003年东海区带鱼年龄鉴定资料,并引用以往的带鱼渔业生物学研究结果,作为估算带鱼死亡系数和建立动态综合模型所需的有关参数值估算的依据,从而运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在现行渔业条件下东海区带鱼伏季休渔效果和带鱼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变更渔业利用情况对带鱼渔业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行渔业下(tc=0.5a,F=2.61/a),东海区实施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能使年平均资源量增加87%,年产量增加29%,渔获平均体重增加42%;带鱼资源的利用虽处于捕捞过度状态之中,但尚能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资源结构利用不合理之处是捕捞大量的幼鱼群体,渔获个体依然过小,渔获平均体重仅为75g/ind.;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随tc变化的影响大于随F的变化,建议在维持现有伏季休渔制度下,应逐渐降低捕捞强度,并以提高起捕规格放大网目尺寸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首选的渔业管理目标,应是较为现实的资源合理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67.
在分析水资源价值的基础上,重点阐明合理的水资源价格应由水资源价值、供水成本、外部成本和机会成本四部分构成;进而针对目前济南市水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按地表水水资源费、地下水水资源费和引黄水水资源费分别制定,以使水资源费全面体现水资源价值;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应提高到包括工程费、服务费和资本费在内的水平,以补偿污水处理成本;改革现行的计划定价法和成本定价法这两种不合理的水价制定方法;实行季节水价、两部制水价和阶梯式计量水价,使水价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和条件的变化,以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68.
本文根据1987—1988年两年考察的结果,初步讨论了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植物区系的一般特征:1.植物种类比较贫乏高等植物仅243属约700种;2.北温带分布型属占绝对优势;3.以桑株河谷为界,昆仑山西段与东段的植物区系有很大差异;4.无严格的特有属,但种的分化强烈,种群数量大。本区由于极端干旱,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森林和各类天然植被在维护本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在严格保护使森林和各类自然植被不致破坏的前提下,提出本区最有可能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是药用植物资源,除许多著名的中药外,应着重开发利用红景天属(Rhodiola)、风毛菊属(Saussurea)、葱属(Allium)的药用植物,并对当地的民族药物矮膜苞芹(Hymnolaena nana)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9.
海南省旅游地评价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旅游地资源评价和开发研究,是进行旅游开发宏观决策,确定对应的旅游活动类型和接待规模,指导旅游市场开发与景区、景点设计时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本文以海南省为例,对旅游地资源的评价制图和旅游开发用地预测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0.
井工煤矿建设工程对土地破坏的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降低土壤质量,井工煤矿生产对土地产生比较严重破坏.影响井工煤矿破坏土地的因素较多,针对所评估煤矿,煤层埋深与开采厚度、水文地质条件通常是主要因素,因此,选用土地利用类型、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面积水状况三个评估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叠加分析的方法进行土地破坏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