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5篇
  免费   540篇
  国内免费   589篇
安全科学   1423篇
废物处理   83篇
环保管理   748篇
综合类   2263篇
基础理论   453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16篇
评价与监测   336篇
社会与环境   353篇
灾害及防治   27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398篇
  2012年   479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291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索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在典型机电液一体化产品伺服作动器研制过程中的适用性。方法以某型伺服作动器为研究对象,从故障激发的角度对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响应调查和应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的工作特点设计适用于该类伺服作动器的可靠性强化试验方案,包含低温步进应力试验、高温步进应力试验、快速温度循环试验10个循环、振动步进应力试验(包含气锤式三轴向六自由度超高斯随机振动方式及电磁振动台随机振动方式)及综合环境应力试验5个循环,并依此进行试验。结果在快速温度循环试验及综合环境应力试验过程中,均有效地激发出了产品的漏油故障,与相似产品外场暴露的漏油故障模式相吻合。结论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典型机电液一体化产品伺服作动器的研制过程,设计的可靠性强化试验方案可有效地激发外场出现频率较高的故障,可作为该类产品研制的试验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2.
密封组合形式对结构密封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密封组合形式对结构密封性能的影响。方法开展密封性能试验,从密封形式、装配形式和涂覆形式的3种组合形式开展试验研究,找出结构密封性能影响因素,筛选密封最优组合形式。结果结构密封3种组成形式分别为有无贴合面的密封形式,干涉装配、湿装配形式,部分涂覆、全涂覆形式。开展2种应力水平下8种密封组合形式的密封性能试验,在保证密封工艺质量条件下,按照飞机结构和受载特点选取合理密封组合形式能有效提高结构密封性能。结论在飞机应力较高、不常拆的密封部位应选择贴合面密封、干涉装配、部分涂覆的密封组合形式,在飞机结构设计要求间隙装配、常拆卸的密封部位选择贴合面密封、湿装配、部分涂覆的密封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舱室间壁板不同约束条件及不同敷设方式对隔声量的影响。方法用VA One建立两个舱室的统计能量分析(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SEA)模型,对约束阻尼结构和自由阻尼结构的隔声性能进行分析。针对约束阻尼结构,讨论其两侧金属层厚度差对整个壁板的隔声性能的影响;对自由阻尼结构,分析金属层与阻尼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其隔声性能影响。结果约束阻尼结构隔声量A计权声压级比自由阻尼结构高。结论阻尼层厚度和壁板总厚度一定时,自由阻尼结构金属层与阻尼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实际的隔声性能并没有影响;约束阻尼结构,两侧金属层等厚敷设时,其隔声效果最优,且两侧厚度差越大隔声量越小。  相似文献   
34.
选取云南者海典型铅锌矿区周边冶炼区(A)、粮食主产区(B)、保护区(C)三个区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三个区域内林地(LD)和耕地(GD)土壤pH、总碳(TC)、总氮(TN)、总磷(TP)和5种重金属(Hg、Cd、Pb、Zn、Cu)含量,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基于系统熵值与重金属生物毒性改进灰色聚类评价法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B、C三区土壤的5种重金属均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且含量A区 > B区 > C区,所有土壤样品Hg、Cd、Pb、Zn、Cu平均含量分别为7.24、1.53、1 794、2 892、210 mg/kg;LD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GD。研究区土壤pH总体呈弱酸性,但A区土壤受矿业活动影响呈弱碱性。TC、TN含量和C/N值均表现出LD大于GD,但TP含量表现为GD显著大于LD (P<0.05)。CCA分析表明LD和GD土壤pH与Cd和Cu呈负相关,与Zn和Pb呈正相关,且pH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最大;TC、TP与重金属Cd和Cu在LD土壤中呈正相关,在GD土壤中呈负相关。改进灰色聚类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均表现为LD大于GD;A区污染最严重且均呈重度污染,B区次之,C区污染程度最轻。经比较本文改进的灰色聚类评价法在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35.
环境升温过程对常温固化环氧树脂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常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高温使用性能。方法采用常温固化剂T31、中温固化剂IPDA以及高温固化剂DDM作为混合固化剂,对E-44型和AG-80型混合环氧树脂体系进行常温固化反应,并分析环境升温过程对固化物热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DMA分析、热变形测量、固化度测试,分别评价室温固化环氧树脂在环境升温过程前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变形量及体系内部的固化反应程度变化,并通过吸水率测试和弯曲强度测试对玻璃纤维布增强常温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以及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环氧树脂常温固化物的tg为85.21℃,经1.5℃/min的平均升温速率加热至90℃之后,该环境升温过程使固化物的固化度增大至92%以上,tg增长为132.06℃的同时热变形温度增大。其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提高,且100℃时弯曲强度的保持率为65%,对于加热至120℃的环境升温过程,固化物的固化度接近96%,tg增长为144.45℃的同时热变形温度进一步提高,其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且130℃时弯曲强度保持率仍接近60%。结论常温、中温、高温混合固化剂的合理复配有助于环氧树脂体系在环境升温变化的诱导条件下发生梯度式固化反应,使体系内部的交联固化程度迅速升至较高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显著改善常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在高温条件下的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6.
官厅水库富营养化的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官厅水库水系的近期状况 ;在库区选择了 8个具有代表性的断面 ,分析测试了 1 1项水质指标 ,采用 Vol-lenweider的理论评价了库区水质为中 -富营养等级 ;提出了改善水库水系的 4点建议  相似文献   
37.
锅炉环境影响评价系统软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C语言作为开发语言,研制开发了锅炉环境影响评价系统软件,软件充分利用C语言模块化,过程化的优点,源程序由12个模块组成。经编译连接生成一个可执行程序,用户只需输入15个必需的原始参数,软件即可自动查询,计算大量的中间参数,并立即给出污染源强及污染物在周围环境中分布的预测和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介绍一种灵敏而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花粉素中五种水溶性维生素(即B_1、B_2、B_5、B_6和B_(12))方法。研究了移动相醋酸盐缓冲溶液的浓度和PH对色谱分离效果的影响,水溶性维生素的定量分析是用日立3011-N的填充柱(其内径为4毫米,长250毫米),以含有2.5%乙醇的醋酸钠-醋酸组成的缓冲溶液(PH6)作为移动相,在波长254纳米处进行紫外检测,变异系数和回收率分别为2-5%和91.0-101.5%。  相似文献   
39.
Outstanding historical trees embedded in cities constitute pertinent environmental assets, yet they are widely threatened in third-world cities.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is valuable natural-cum-cultural heritage hinders proper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in south China evaluated floristic composition, age profile and biomass structure of historical trees, assessed their performance in major habitats (institutional, park and roadside), and established a prognosis for future growth and management. The 348 historical trees examined belonged to only 25 species, vis-à -vis 254 trees in the entire urban forest, dominated by five species and native members. Roadside had more trees, followed by institutional and park, with merely the most common four species shared by all habitats. The limited commonality reflected tree-performance differentiation by habitats exerting selection pressure on species. The institutional growth-regime was more conducive to nurturing high-caliber specimens, whereas park is less capable. Individual species achievement by habitats, derived from tree-count ranking and relative-abundance indices, could inform species choice and tree conservation. Few trees exceeded 300 years of age in the millennium-old city, echoing a history of intense tree—city conflicts. Potential life-span, trunk and crown diameters indicated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expansion of biomass and landscape impacts, which would be straitjacketed by the tightening urban fabric.  相似文献   
40.
Benchmarking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o demonstrate theachievement of best practic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component of a new form of licensing of industrialdischarges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paper describes theapproaches to benchmarking for the critical environmentalissues for an alumina refinery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plant. It also describes the lessons learnt from thebenchmarking process on appropriate methods, the benefitsand difficulties in the benchmarking process, and changesthat would assist benchmarking for best practice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