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83篇
综合类   188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天地人和     
我一直向往乡村宁静的生活,对乡村的一切事务充满了好奇,可惜只去过几次农家游,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因为刚为公司做完了一个大工程,整整苦干了近一年,老板答应给我放一个月长假,正好可以了此心愿。于是我托朋友在乡村租了套民房,据说乡村的房子冬暖夏凉,在这炎炎夏日,正是避暑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52.
目前,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合力完成的乡村自我蜕变,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涉及物质与精神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以"美丽就是经济、乡村就是风景"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特色实践。本文分析了滕州市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做法和实践特色,探讨了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因素,并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3.
论述了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提出了以优美乡镇创建为抓手,生态县(市)、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4.
岳大鹏  董美云 《灾害学》2010,25(1):59-63
随着乡村聚落的发展,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严重性已经凸显。以碾庄沟流域为例,研究了乡村聚落土壤侵蚀方式,并对侵蚀总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从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来看,以新建窑洞的弃土侵蚀最大,窑洞坍塌侵蚀次之,聚落水蚀侵蚀量最小,其中塌窑侵蚀和建窑侵蚀两项合计占到乡村聚落土壤侵蚀总量的94.6%;从乡村聚落的侵蚀总量来看,面积占1.08%的乡村聚落产生的侵蚀量却占到全流域侵蚀总量的6.83%,人居侵蚀模数达6.3万t/(km2.a)或8.18 t/(人.a)。因此,对乡村聚落土壤侵蚀应加以重视,而土壤侵蚀的防治工作应该以新建窑洞的管理和废弃窑洞坍塌的治理为重点。  相似文献   
55.
宋峰 《安防科技》2010,(3):64-65,42
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农庄、农家乐存在的消防问题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6.
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8—2019年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总结了各市(州)的发展类型,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攀枝花乡村振兴发展缓慢,成都、阿坝州、宜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心。②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呈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呈东南低、北部高的空间格局。③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数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等是影响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7.
探讨了乡村绿色住区污水就地处置技术的可行性,结合西北黄土高原乡村绿色住区示范区建设,设计了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乡村聚居区污水就地处置回用的工艺型式.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然而,目前鲜有文献涉及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考察。基于此,运用2019年1 740个县级行政单位样本,采用工具变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考察了数字乡村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乡村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且经过工具变量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数字乡村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一是数字乡村通过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其中对于GML和ML指数度量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经营度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80%和3.70%;二是数字乡村通过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其中对于GML和ML指数度量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70%和1.40%。(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农业规模经营地区数字乡村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非规模经营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数字乡村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9.
选取贵州省1176个红色旅游点、3380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协调共生模型、地理加权相关系数、CART决策树模型探究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共生模式、共生空间格局和共生环境。结果表明:(1)在共生模式上,两大资源的共生协调值较低,共生模式以濒临失调共生及初步失调共生为主,整体呈低水平同步发展特征;(2)在共生空间格局上,两大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具有圈层分化、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呈“一环三区”的共生格局;(3)在共生环境上,两大资源的共生环境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呈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文旅环境是主要共生环境,经济社会共生环境是次要共生环境,而乡村社会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0.
通过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本文动态模拟2022—2031年乡村绿色发展路径对总体经济、农业部门与农户的直接影响效应,对工业服务业、城市居民与资源环境(碳排放水平)的多元外溢效应以及补偿机制对各部门、各主体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从直接影响来看,乡村绿色发展对总体经济、农业部门的碳排放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2)从外溢效应来看,乡村绿色发展整体上对工业和服务业的碳排放与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同样显现为正相关关系,而农业绿色创新对工业部门的碳排放与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为负相关。(3)从外溢补偿机制的影响效应来看,对农户绿色消费行为实施消费侧外溢补偿机制较为有效,能够全面提升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和减少其碳排放;对农业绿色创新实施外溢补偿机制将引致创新资源的市场扭曲;而绿色能源供给侧引入外溢补偿机制则能进一步提升其结构性减排效应,但不利于总体经济和工业部门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