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219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青浦区城市化中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浦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是一个由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5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巨系统。文章通过提出综合衡量系统“协调性”和“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青浦区在城市化中人居环境复合系统内5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度情况。并运用回归模型,探讨协调发展度与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城市化进程必须与其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92.
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及在黄土高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费新  王兆印 《生态环境》2006,15(6):1366-1371
植被-侵蚀动力学是研究流域植被与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演变规律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由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可绘制植被-侵蚀状态图,以预测停止人为干扰后植被及侵蚀变化趋势,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成效,提出小流域优化治理方略。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4个参数a、c、b、f是流域重要特征参数,其值的确定是进行植被-侵蚀动力学模拟及绘制植被-侵蚀状态图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依赖于流域气候、土壤和地形地貌。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为例,采用试算法确定了它们的取值,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参数a与P、T,参数c、b、f与D50、S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得到了相关关系式。将其用于吕二沟小流域植被-侵蚀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绘制了各参数的取值分布图。最后以燕儿沟小流域为例,将以上相关关系式用于植被-侵蚀状态图的绘制,及小流域自然状况、植被-侵蚀状态及水土保持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利用太湖区代表站30年和43个一般站25年的降雨资料,改进和完善了降雨侵蚀力新算法,使之与经典法达到90%的一致性,查清了该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持证,并编制出全区阵雨侵蚀力(R)值分布图。同时,还时R值在水土保持、耕作制度变革和防洪减灾中的应用,尤其对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作了讨论。太湖区R值较大,不可忽视水土保持,做好山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是防洪减灾最长久有效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4.
长江流域太湖区降雨侵蚀力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95.
山地可持续人居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对自然环境的被动式生态适应,缺少居安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等生活基本保证。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将以现代生态学为指导,突破山地特殊生态特性对人类的制约,实现人与山地自然和谐共生,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层次的需求,从而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96.
介绍了滇池流域冲沟和强侵蚀区水土和氮磷流失控制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取得的效果等.  相似文献   
97.
公路工程对水的影响及其减轻措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华娣 《交通环保》1998,19(1):45-50
构筑排水沟并经常加以维护.以保护公路及其邻近坡地。环境评价的目的之一是确保这种排水系统相容于周围环境。公路会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量和质量.有时甚至导致洪水、侵蚀、淤塞或地下水位下降。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对自然植被、野生动物以及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对水系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公路的邻近区域.有些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往往也会造成较严重后果。设计优良的公路工程可通过保持水源或自然优点.或减少洪水和排清不卫生的死水而改善周围环境。敏感区域均应在地图上标出.以便在设计时选择合适的路线和重要结构的位置.  相似文献   
98.
9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影响了我国经济水平较低、环境管控力度较薄弱的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对新冠肺炎防疫过程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剖析,探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垃圾堆积、污水处理不当、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不达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环节,存在形成病毒传播扩散途径的风险.而交通运输限制虽然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但也致使农村人居整治工作延滞.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扩散在短期内限制了农民行为活动,降低了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情.据此,建议应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完善整治工程技术,从而在有效管控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同时,更好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疫情过后恢复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0.
金钊 《地球环境学报》2020,11(5):574-582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沟道密集,长度大于500 m的沟道有666700多条。正是这些纵横交错的沟道,把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在新中国成立前,黄土高原沟道治理的历史实际上是当地老百姓与洪水泥沙作斗争的苦难史。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黄河的安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纳入到国家议事日程,其中“治沟”一直是重头戏。在黄土高原沟道治理中,淤地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经过70年的努力,淤地坝建设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程质量,扩大建设规模,为控制黄河泥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黄土高原沟道治理出现了新的模式——治沟造地工程。实际上,治沟造地是淤地坝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包括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改造、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的沟道治理体系。当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驱动下,黄土高原沟道治理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融合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发展问题。因此,未来黄土高原沟道治理,不仅需要与洪水和泥沙的斗争,还需要与贫穷和落后作斗争,将沟道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提高黄土高原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