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240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GEO卫星在轨运行期间,面临着复杂的空间自然强电磁环境,环境中的强电磁脉冲将从"前门"和"后门"两种途径耦合进入星内,对卫星的在轨安全运行构成威胁。本文首先介绍了GEO卫星所面临的空间自然强电磁环境,然后分别就孔缝、光学窗口和穿舱管路、线缆这几种典型的后门耦合通道的特点和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2.
以苏州市为例,利用2013-2014年MODIS高分辨率大气气溶胶卫星遥感产品对国控空气监测点位布设调整方案进行评估论证,通过提取2 km和5km半径范围的PM2.5遥感观测数据,与现有国控布设点位的地面监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确定卫星产品用于评估验证是可靠的;通过不同天气场下PM2.5月均值浓度分布的比较,表明调整后空气点位布设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63.
为更好地了解京津冀地区NO2浓度的长期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对2005—2015年京津冀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在2005—2010年增加明显,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并在2010年达到峰值,为1 329.07×1013 mol/cm2;2010—2013年保持相对稳定;2013—2015年显著下降,降幅达26.2%.2015年NO2柱浓度为964.43×1013 mol/cm2,基本与2005年的浓度水平持平.北京地区NO2柱浓度最先开始下降并保持降低趋势,其中北京市城区降幅远大于郊区,并在2015年达到最低值,为1 647.38×1013 mol/cm2;天津市城、郊区NO2柱浓度变化相近,总体上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均在2010年达到峰值,分别为2 686.96×1013、2 019.36×1013 mol/cm2;而河北省西南部(石家庄、邢台、邯郸市)在近两年降幅最为明显,均在35.0%以上.京津冀对流层NO2柱浓度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唐一带以及河北省南部沿太行山一带.研究显示,虽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NO2柱浓度降幅明显,但相比于周边地区仍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64.
二氧化碳(CO2)是导致全球变暖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掌握准确的CO2空间分布信息可以有效评估碳减排成效,对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相比站点观测,碳卫星能够获取大尺度的CO2分布信息,但是由于其幅宽较窄以及云覆盖的影响,大气CO2卫星遥感数据存在大量缺值区域,不能获得空间连续的大气CO2分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研究区,基于2019年OCO-2卫星大气二氧化碳柱平均干空气混合比(XCO2)数据,结合气温、地形、植被、大气NO2浓度等相关变量,综合对比了多元线性回归(MLR)、地理加权回归(GWR)、支持向量机(SVR)、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和极端随机树(ERT)等方法在生成大气XCO2空间连续数据中的表现。交叉验证结果表明,RF、XGBoost和ERT这3种集成学习模型精度明显优于SVR、GWR和MLR模型,其中ERT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为0.7...  相似文献   
65.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在分析数据并学习预测方面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短波红外通道CO2卫星遥感反演方法,以卫星观测辐亮度、气溶胶光学厚度、温度构建训练数据集,采用前馈神经网络与量化共轭梯度算法进行训练学习,构建了短波红外通道卫星CO2反演模型,并利用GOSAT卫星观测光谱数据反演了CO2浓度.反演结果与TCCON站点观测数据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卫星与地面观测的相关性优于0.86,平均误差小于2.5×10-6,验证了反演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
本文针对京津冀区域,基于传统的排放因子法建立了区域人为源VOCs物种排放清单;并基于区域卫星遥感甲醛信息和典型城市地面VOCs观测信息,开展了VOCs物种清单多维校验研究.清单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2013、2015和2017年VOCs排放量分别为202.67、207.34和193.42万t,以烷烃(29.83%~30.72%)、不饱和烃(16.54%~17.68%)、芳香烃(27.14%~27.51%)、醛(8.75%~9.52%)、酮(8.13%~9.04%)和醇醚酯(5.13%~6.60%)为主.2013~2017年VOCs清单排量,张家口、秦皇岛和衡水小幅上升(每年1.10%~1.66%),邢台和邯郸小幅下降(每年-1.46%~-1.12%),承德、唐山、保定和沧州呈稳定趋势,且与卫星遥感HCHO柱浓度年际变化呈现较好的一致性趋势;而北京、天津、廊坊和石家庄的VOCs排放年变幅(每年-6.51%、-3.30%、2.16%和0.11%)与HCHO柱浓度变幅(每年-1.17%、7.19%、-0.24%和6.68%)差异较大.在VOCs清单区域空间分布上,城市地区VOCs网格排放量与HCHO柱浓度取得了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0.5);而在郊区地区,两者相关度仅为0.33,主要源于郊区天然源VOCs二次转化对HCHO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最后,本文在北京市和邯郸市城区开展了VOCs地面浓度观测,回归了主要VOCs化合物与CO的排放比值(ER),对比发现:大部分烃类化合物的清单ER值与回归ER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但乙烷的清单ER值显著偏低(-156%~-73%),C8以上芳香烃有所偏高(54%~74%).总体而言,本文建立的区域人为源VOCs物种清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7.
68.
应用烟羽分割、背景插值和高斯烟羽模型,使用轨道碳监测传感器(OCO-3)SAM模式在1年内的4次有效观测数据,估算了托克托电厂CO2排放量,并利用年度核算报告结果、月度发电量与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监测数据对卫星遥感估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21年4次卫星过境时CO2排放速率分别为1900.82、3353.96、2941.07和3701.71tCO2/h,其不确定性分别为25.10%、20.27%、19.59%和29.52%,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气象数据、背景和其它排放源影响.CO2小时排放速率卫星遥感反演结果和核算分配结果验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为0.822.电厂月度发电量及小时级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电厂活动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小时变化特征,其中与CO2排放密切相关的月度发电量相对标准偏差可达14.55%,NOx小时排放量相对标准偏差可达12.35%.  相似文献   
69.
GPM卫星降水数据在天山山区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金晓龙  邵华  张弛  艳燕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2):2074-2085
卫星降水产品在山区的适用性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论文基于天山山区2014-2015年167个气象站点数据,应用较为广泛的两套卫星降水产品--TRMM与CMORPH,选用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系数(R)、相对误差(PB),以及分类统计分析指标(错报率FAR、探测率POD、公正先兆评分ETS、频率偏差BIAS)等,评估了新一代卫星降水产品--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在天山山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相对于以上两种产品,GPM在山区的精度最高。具体表现在:1)3套产品在降水较多的夏秋季均表现较好,相对于TRMM与CMORPH,GPM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最高(R≥0.6),相对误差最小(PB≈10%);2)在整个天山山区,GPM相对于其他两套产品表现出较低的误差范围(-55%~55%);3)GPM在不同的高程带内,均表现出同观测站点较低的误差与较高的相关系数;4)3套降水产品均表现出对探测弱降水事件较高的准确性(POD≈0.58)和较低的错误率(FAR≈0.63),但综合分析4种指数,GPM表现最佳,能够以较准确的精度和较低的误差估测降水系统。  相似文献   
70.
2014年河北中南部两次重霾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河北省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提供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HYSPLIT4.9后向轨迹模式,对2014年10月上旬发生在河北省的2次大范围的重霾天气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重污染天气过程PM2.5地面浓度最大值出现在邢台,为507μg/m3,水平能见度不足1km.均压场的分布和较为平稳的高空形势为2次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气象背景.高湿,静小风以及较低的混合层高度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是导致这两次重污染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结合卫星火点及污染物来源分析表明,河北南部及周边省份的秸秆燃烧加重了第2次过程的污染,污染气团的输送对区域性重霾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