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5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315篇
安全科学   757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927篇
基础理论   217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49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交通隧道施工期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针对岩溶地区隧道的施工特点建立了隧道施工期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研究了施工中含污废水排放对地表水体污染以及地下水疏排给隧道周边水资源流失两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指标数量随施工进展与现场情况变化进行增减,以满足施工期不断变化情况对水环境影响大小的准确评估;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木桶理论"的原理,明确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影响最严重环节,有助于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2.
为了更好地改善公路隧道中的空气环境,减少对隧道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需采用比通风技术稀释空气污染物更合理高效的空气净化手段。综合国内外公路隧道空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公路隧道中静电除尘技术的应用实例介绍了静电除尘器(ESP)用于隧道除尘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在实验模拟和应用实例中,ESP对粉尘颗粒(PM)的去除效率均可达90%以上除尘效率高并且除尘相对比较彻底。同时对ESP的布置方式进行了阐述,结合其它空气净化装置,提出了一种与ESP相配合的隧道空气污染物综合治理方案。实验表明,将隧道空气首先通过ESP除去PM后再对气态空气污染物如一氧化碳(CO)等进行吸附处理,CO等气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会大大提高。结合国际上现有的隧道空气净化技术成果,对中国公路隧道空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3.
通过直剪试验、压缩试验和三轴试验对人工制备最优含水率下不同浓度锌离子污染土的工程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锌离子浓度污染土的抗剪强度和压缩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增加,污染土的内摩擦角和压缩系数增加,内聚力和压缩模量下降,而污染土的孔隙比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不同垂直压力下,随着压力的增加,污染土的压缩系数整体先减小后增大,压缩模量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74.
结合隧道塌方机理,利用事故树分析法分析小径距浅埋暗挖隧道塌方事故的成因。先利用事故树分析法,针对造成塌方事故的所有影响因素,绘制小径距浅埋隧道塌方事故树分析图。然后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结构重要度大小的比较,得出造成小径距浅埋隧道塌方事故的关键因素为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75.
深部隧道开挖卸荷引起的岩体破裂是地下工程典型灾害之一。针对深部隧道单节理岩体在开挖卸荷条件下的破裂问题,基于开挖卸荷引起的最小主应力线性降低规律,采用Griffith强度理论准则对开挖卸荷条件下的含单节理岩体破裂进行了分析,并对破裂岩体进行了锚杆加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当结构面倾角大于支护应力状态下的破裂角时,深部岩体初始应力状态下未产生破裂,随着最小主应力的降低,深部岩体先产生材料破坏后沿结构面破坏;当支护应力状态下的破裂角大于结构面倾角时,深部岩体受支护应力作用仅产生材料破裂;当结构面倾角小于最小主应力为0时对应的破裂角,深部岩体无论是否支护岩体仅产生材料破裂;对于深部岩体,产生破裂的必要条件是最大主应力大于8倍的岩体抗拉强度,且破裂角变化于30°~45°之间;岩体支护应力的选择应在岩体初始破裂应力与结构面破裂应力之间,并且要保证岩体应力的释放率以及围岩的稳定性。石塘隧道岩体破裂分析及锚杆加固研究表明:岩体首先产生材料破坏,其破坏的临界应力值为10.25 MPa,对应的破裂角为39.9°,结构面破裂的临界应力值为4.15 MPa;石塘隧道岩体在无支护条件下,沿结构面产生突发性破坏,岩体支护应在开挖完成40.59h内完成,岩体支护应力为7.175 MPa,支护破裂角为37.5°,单根锚杆锚拉设计值为88.7kN,锚固长度为5m,倾角为15°,间距为0.8m,此锚杆设计参数下可保证岩体应力充分释放以及确保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6.
为了研究污水灌渠侧渗对土壤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方法对太原市小店污灌区9个剖面土和2个灌溉污水样进行有机氯化合物(OCPs)分析.结果表明退水渠中有机氯农药主要由六六六(HCHs)组成,滴滴涕(DDTs)及其它有机氯农药含量较低或未检出,在8个离渠较近剖面的地表土中ΣOCPs和HCHs含量一定程度上符合随垂直于渠的直线距离增加而逐步降低的趋势,表明污水渠侧渗对土壤存在着一定影响.8个剖面土壤中的HCHs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水平方向上,同一深度土壤中的HCHs含量也沿远离渠的直线方向逐步递减.研究区土壤中HCHs含量与TOC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pH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
颜荟杰 《环境工程》2013,(Z1):189-191,199
研究了有机凹凸棒土对人工模拟地下水中PCE和Cr6+两者复合污染的吸附行为。分别探讨了振荡吸附时间、凹土投加量、pH值对添加了重金属Cr6+前后凹土吸附PCE效果的影响;通过凹土对PCE的吸附等温线,讨论其吸附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有机凹土对TCE的吸附10min内达到平衡,吸附率达63.5%,而铬离子存在时吸附率下降至38.2%;当凹土加入量为15.38g/L时,吸附率可达62.8%,铬离子存在时,达到饱和所需的凹土量增加。PCE单组分在有机凹土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PCE和Cr(Ⅵ)经复合之后,PCE的吸附效果有所下降,吸附过程采用langmuir及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均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78.
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凹凸棒土、凹凸棒土负载TiO2采用XRD、FTIR以及TG等手段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对比了改性凹凸棒土、活性炭、大孔树脂等不同吸附剂和凹凸棒土负载TiO2对二硝基联苄生产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凹凸棒土的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比凹凸棒土提高了2.5倍;凹凸棒土负载TiO2在波长λ=254 nm下光照0.5 h,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是凹凸棒土的2.0倍;投加量为3%活性炭在pH为2.05.0时,对该类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9.
作为水环境中与氮循环密切相关的两类重要微生物,藻类和细菌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实验通过藻菌共培养,研究了微囊藻与硝化细菌不同种群密度下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初始氨氮(NH4+-N)为30 mg/L的硝化细菌与微囊藻共培养体系中,藻初始种群密度较小时,藻菌在实验前期同步增长,但随着氨氧化细菌(AOB)代谢产物亚硝酸盐氮(NO2--N)的快速积累,藻生长受抑制并逐渐死亡;而藻初始种群密度较大时,NO2--N被藻菌及时利用,藻菌保持同步生长直到NH4+-N消耗至较低水平。实验表明,微囊藻与AOB对NH4+-N存在竞争性利用,微囊藻对AOB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推断,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硝化细菌和微囊藻的关系主要是对营养盐的竞争利用关系。当湖泊中藻类大量繁殖时,硝化细菌的作用可能会因此而减弱。  相似文献   
80.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渗透性是能否实现污水处理设计要求的关键。本文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刻画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复杂的结构和边界条件,准确地得到了能够满足污水处理设计要求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渗透系数,并通过不同砂-土混合比例的重塑土渗透试验,研究了能够满足污水处理设计要求的重塑土的砂-土混合比,以为充分利用原场地黏土资源提供依据,也为类似研究和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