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5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315篇
安全科学   757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927篇
基础理论   217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49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quatic fungi are common in various aqueous environments and play potentially crucial roles in nutrient and carbon cycling as well as interacting with other organisms. Species of Aspergillus are the most common fungi that occur in water.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lucidate the efficacy of two coagulants, aluminum sulfate and ferric chloride, used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o treat drinking water, in removing Aspergillusflavus, as well as testing three different filtration media: sand, activated carbon, and ceramic granules, for their removal of fungi from water.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both coagulants were effective in removing fungi and decreasing the turbidity of drinking water, and turbid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agulant concentration. Also,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the coagulants, A. flavus was decreased by 99.6% in the treated water. Among ceramic granules, activated carbon, and sand used as media for water filtration, the sand and activated carbon filters were more effective in removing A.flavus than ceramic granules while simultaneously decreasing the turbidity levels in the test water samples. Post-treatment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concentr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water did not decrease; on the contrary, TN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dosage of coagulants. The filtration process had no effect in reducing TOC and TN in tested water.  相似文献   
92.
利用超声波单独及与硝酸联合作用于铅锌矿区附近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了超声时间、功率和泥浆浓度对重金属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单独作用能够促进重金属向溶液中转移,尤其对于C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Pb、Cu、Zn的作用有限;超声时间和功率的增加(≤700 W时)、泥浆浓度的降低对重金属的去除有利。超声波与硝酸同时作用对于Pb和Cu有较好的促进效果,但对Zn和Cd没有效果;先超声后酸化有利于Cd的溶出,但是对于Pb、Zn和Cu没有效果。在超声波与硝酸的联合作用中,硝酸起主要作用,超声波对反应起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93.
热海地热田是腾冲水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广泛分布各种沸泉、热泉、温泉、喷气孔、喷气地面和泉华。本文对腾冲热海13个热泉的水化学组分进行R型聚类分析,并将聚类结果分为A、B两大类:A类包括Cl、K、Na、Li、Rb、B、Cs、F、SiO2和As,它们是热海温泉群主要的矿物质成分,其中Cl、B和As主要来源于岩浆脱气作用,Li、Na、K、Rb、Cs和SiO2主要来源于地热流体与围岩之间的水-岩相互作用,F的来源与岩浆脱气和水-岩相互作用都有关;B类包括Ca、Mg、Sr和SO2-4,主要来源于浅层冷水的混合。此外,结合热海热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大滚锅、老滚锅、鼓鸣泉、眼睛泉、怀胎井、无名泉3及两个酸性泉(珍珠泉和地热体验区)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热海地热系统热泉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4.
为了研究隧道发生火灾时烟气温度、浓度的分布规律,本文运用FDS火灾模拟软件进行了隧道火灾数值模拟试验,通过设置改变隧道入口的风机风速来考察对烟气流动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的控制方案,以为有效控制隧道火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5.
常同举  崔孝强  阮震  赵秀兰 《环境科学》2014,35(6):2381-239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免耕冬水、垄作免耕和厢作免耕5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剖面重金属(Fe、Mn、Cu、Zn、Pb、Cd)总量、有效量及水稻根、茎叶和糙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2 a的耕作,5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剖面Fe、Cu、Zn、Pb、Cd总量的剖面分布状况影响不显著,而对土壤Mn的剖面分布状况影响显著,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及免耕冬水均导致表层土壤Mn向下层淋失.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Fe、Cu、Zn、Pb和Cd的有效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常规平作、免耕冬水、垄作免耕及厢作免耕土壤Mn有效量则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5种耕作方式下,表层土壤Fe、Mn有效量以水旱轮作最高,Zn、Pb有效量以常规平作最高,而Cu有效量受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效Fe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效Mn与pH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效Zn与总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旱轮作、垄作免耕及厢作免耕条件下水稻根部Fe、Mn含量,茎叶Fe、Mn、Cu、Cd含量,糙米Cu含量均高于常规平作和免耕冬水,水旱轮作能明显降低Cd向糙米的迁移系数,对降低糙米Cd含量有明显的效果,且水旱轮作条件下糙米Cd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水稻根部Fe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效Fe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部Mn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效M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叶中Mn含量与pH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总Mn及有效M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叶和糙米Cu含量与pH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糙米中Zn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CE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而影响土壤重金属的有效量及水稻重金属的含量,水旱轮作可提高表层土壤Fe、Mn活性,降低土壤Zn、Pb和Cd活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糙米Pb、Cd含量,但也应注意长期的水旱轮作可能会导致表层土壤Mn过度向下层淋溶.  相似文献   
96.
水稻光合同化碳在土壤中的矿化和转化动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作物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田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然而其在土壤碳库中的矿化和转化动态尚不清楚.应用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研究水稻收获后输入土壤的光合同化碳在土壤碳库中的矿化及其转化特征.结果表明,100 d的培养期内,原有有机碳的平均矿化速率在4.44~17.8μg·(g·d)-1之间,而光合碳(新碳)的矿化速率则在0.15~1.51μg·(g·d)-1之间.光合同化碳的输入对土壤活性碳库(DOC、MBC)的转化产生显著影响,在培养期内,14C-DOC的转化量为1.89~5.32 mg·kg-1,转化速率的变化幅度为0.18~0.34 mg·(kg·d)-1,原有DOC则在61.13~90.65 mg·kg-1,减少幅度为4.10~5.48 mg·(kg·d)-1;14C-MBC和原有MBC的转化量分别为10.92~44.11 mg·kg-1和463.31~1 153.46mg·kg-1,转化速率变化幅度分别为0.80~2.87 mg·(kg·d)-1和41.60~74.46 mg·(kg·d)-1,说明水稻光合碳的输入对MBC的周转要大于DOC的周转.而且,与原有有机碳相比,输入的"新碳"易被微生物矿化分解,100 d的培养期内,有13.5%~20.2%的新碳被矿化分解,而仅2.2%~3.7%的原有有机碳被矿化分解,光合同化碳的输入对维持稻田土壤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正>由于隧道穿越具有减少地表植被破坏、减小管道敷设施工难度、降低地质灾害对管道的影响和破坏、利于后期运营管理和维护等优点,油气管道采用隧道工程穿越山体、河流的做法在近几年逐步被建设单位广泛认可和采用。但隧道工程具有地质情况复杂、作业空间狭窄、作业风险性高等特点,一旦管理不善,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事故。为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安全处置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98.
当前,在中、小型土石坝水库除险加固在节能工程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投入力度与治理力度都明显加大,地质勘察工作需高度重视已掌握的资料与地质现场的地质情况,有着明确的勘察目标、方法及内容,要根据病险的情况制定,重点突出勘察的重点,这样才可以合理的给中、小型土石坝水库除险加固节能工程提供各种有效的地质参数,并提出合理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9.
不同条件下皂苷对污染塿土中Cu、Pb的淋洗修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探讨环境友好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苷(saponin)对污染塿土中重金属Cu、Pb的淋洗修复效果,采用批次试验方法,研究了皂苷在不同的淋洗时间、质量浓度、p H、淋洗次数及背景电解质强度下对Cu、Pb单一污染塿土和复合污染塿土中Cu、Pb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当皂苷质量浓度为50 g·L-1、p H值为5.0、淋洗时间为240 min、无背景电解质离子共存时,重金属离子通过与皂苷胶团络合,对污染塿土中Cu、Pb的淋洗去除效果达到最大;在单一污染塿土和复合污染塿土中,50g·L-1的皂苷在最佳淋洗条件下对Cu的单次淋洗百分率分别为29.02%和25.09%,对Pb的单次淋洗百分率分别为31.56%和28.03%,同时也显示皂苷对Pb的去除效果比Cu更显著.经过4次淋洗后,在单一污染塿土和复合污染塿土中皂苷对Cu的累积淋洗百分率分别为58.92%和53.11%,对Pb的累积淋洗百分率分别为77.69%和65.32%.单次淋洗前后污染塿土中重金属形态分级结果表明:污染塿土中吸附态、交换态Cu、Pb的质量分数有所增加;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残渣态的Cu、Pb可得到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00.
紫色水稻土颗粒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言  赵秀兰 《环境科学》2017,38(5):2146-2153
在重庆合川区和铜梁区随机采集了20个紫色水稻土,将其分成颗粒有机质(0.053~2 mm,POM)、砂粒(0.053~2mm)和细土(0.053 mm)这3个组分,通过比较不同组分的有机碳及重金属(Cu、Zn、Pb、Cd)含量和分布状况,研究了紫色水稻土中POM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如pH、CEC、黏粒和土壤有机碳(SOC)等的关系.结果表明,采样区紫色水稻土的POM含量范围为7.31~44.76 g·kg~(-1),平均值为19.20 g·kg~(-1),有机碳含量为96.61~263.17 g·kg~(-1),平均值为151.34 g·kg~(-1),显著高于原土及其他组分,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为8.63%~48.62%,代表了一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库.POM中的Cu、Zn、Pb和Cd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3.35、1.14、2.88和2.14,显著高于其他组分,表现出一定的富集作用,对上述重金属的贡献率分别为6.02%、2.22%、5.24%和3.21%,POM对Cu、Pb的富集能力和贡献率均显著大于Zn和C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OM含量与SOC、pH、CEC、黏粒(0.002 mm)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SOC是主要因素.POM-C含量与总量分别与黏粒含量、SOC呈显著相关.POM中重金属总量与SOC、pH、POM-C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SOC是最关键因子;与其他重金属相比,Zn在POM中的总量与土壤性质的回归系数最高,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