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88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京津塘高速公路秋冬季低能见度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10-12月沿路布设的气象自动站相对湿度资料和能见度资料,初步分析了京津塘高速公路各路段低能见度事件的分布特点,指出秋冬季的低能见度天气分布及成因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低于1 km的低能见度事件,以塘沽局路段出现的概率最大,达到20%;小于200 m的低能见度事件,以泗村店路段出现概率最大,塘沽局次之;马驹桥路段出现不同视程低能见度事件的概率均为最小.当能见度小于1 km时,各路段车辆须减速;当能见度小于200 m时,建议马驹桥路段限速,塘沽西和泗村店路段在对车辆严格限速的同时,要密切关注能见度变化,随时准备封路,而塘沽局路段最好立即封路.进一步讨论了低能见度事件中相对湿度的分布特征,指出各路段不同视程的能见度事件主要是由雾、霾及其混合物等不同天气现象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42.
近53年宜昌市霾的演变特征及气象因子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5~2007年宜昌地面观测站相对湿度、能见度资料,2001~2007年08时高空探测规定层气温资料,在对霾记录进行订正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霾天气的气候特征以及霾与地面风向风速、地面气压场、地面气温、连续不降水日数以及高空逆温层、等温层的关系。结果表明,宜昌霾天气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增加,从80年代至今每年的霾日数基本在125 d以上;冬季和初春是宜昌霾天气多发的季节,尤其是1、12月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会出现霾;5~9月降水季节由于雨水的冲刷作用,宜昌霾天气出现的较少;气压场的减弱、地面气温的增加等气象因子有利于霾天气的出现;连续无降水日数比较多的月份,对应地该月的霾日一般也比较多。同时,研究也初步揭示了近些年宜昌霾日增多除了与城市工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滞留在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多有关外,还与宜昌静风多、风速小,低空常存在逆温层、等温层的气候特点,以及宜昌的盛行风方向多化工企业这些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3.
利用RA-915AM汞监测仪对大连市南部地区冬季环境空气中的气态总汞进行连续监测,研究了该地区气态总汞的污染现状、日变化特征以及与空气质量指数(AQI)和气象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采样期间气态总汞浓度日均值变化范围为2.1~7.1 ng/m3。气态总汞浓度与AQI具有几乎一致的变化趋势。气态总汞浓度从早晨7:00左右开始逐渐减小,中午时达到最小值,之后又逐渐增大。夜间浓度高于昼间,属于夜间控制型。气态总汞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温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为了研究杭州市大气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选取杭州市区2013年冬季至2014年春季期间PM2.5浓度、相对湿度以及能见度有效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与PM2.5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而是与大气湿度也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的增长,能见度水平逐渐降低。而进一步量化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将相对湿度分为40%~50%、50%~60%、60%~70%、70%~80%、80%~90%以及>90%共六个区间,对PM2.5与能见度的关系用非线性幂函数来拟合,拟合曲线的R2均大于0.9,表明拟合曲线与真实情况符合程度较好。另外,能见度与PM2.5的拟合曲线均在PM2.5浓度为50μg/m3左右出现拐点,说明在杭州市只有将PM2.5浓度控制在50μg/m3内,能见度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45.
亚青会期间南京地区气溶胶浓度变化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袁亮  银燕  李琦  肖辉  李力 《环境科学》2014,35(11):4052-4060
为保障2014年青奥会空气质量和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支持,利用2013年8月南京市气溶胶的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要素,分析了南京地区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并深入研究了气溶胶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10和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67.44μg·m-3和31.92μg·m-3,0.1~10μm粒径范围内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体积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466.25 cm-3和19.89μm3·cm-3;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拟合平均谱分布得到两个模态的中值粒径分别为0.19μm和1.12μm;局地源强是影响南京气溶胶浓度的重要因子;PM10和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略有差异,PM10浓度日变化主要受交通和边界层活动影响,PM2.5浓度日变化则主要受交通排放和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的影响;对能见度的统计分析表明,能见度随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相对湿度小于7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大,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6.
于2013年1月连续在线观测天津城区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并结合相关气象资料,探讨相对湿度(RH)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发生了4次连续雾霾天气过程,4次雾霾天气过程对应着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连续高值,低能见度天气系高浓度气溶胶粒子和高相对湿度协同所致;随着RH增大,PN1和PN2.5-10呈增长趋势,RH90%后,PN1和PN2.5-10有所降低,PN1-2.5则持续增长,高RH对气粒转化和气溶胶粒子的碰并聚合作用明显;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计算表明,高RH下水汽对能见度影响很大,尤其是大雾天气下其影响甚至可能超过气溶胶粒子浓度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利用2013年环境空气监测资料和同期的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常州市灰霾天气的时间变化特征,对灰霾天气发生时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常州市灰霾天气频发,12月灰霾天数最多,发生重度灰霾天气的频率最高。不同空气质量级别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灰霾天气,以轻度污染发生频次最高。灰霾在各时次均可能发生,07:00-09:00出现频率最高,15:00-18:00出现频率最低,灰霾高发的冬季,日变化特征不明显。东北和东北偏东风向下、地面24 h正变温时,霾的发生几率更大,相对湿度在75%~80%时,灰霾发生概率最大,此后随相对湿度减小而降低。灰霾天气下,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能见度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最低仅0.7 km。  相似文献   
48.
根据全国195个气象台站10年的4次日记温度湿度数据统计了各站高于25℃和低于25℃的年润湿时间.研究了我国大陆地区温度超过25℃的年润湿时间所占比例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我国大陆地区,25℃以上的年润湿时间所占比例很少高于50%,该比例是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沿海高于内地。  相似文献   
49.
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的对比,提出影响悬浮物测量准确性的两个因素——空气相对湿度和称量时间控制,从而提出较为可行的测量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50.
巷道围岩温度分布及调热圈半径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分析了巷道壁面水分蒸发情况下通风时间、岩石的热物理性质、巷道几何尺寸、巷道风流与围岩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壁面湿度系数与风流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围岩温度分布及调热圈半径的影响。随着通风时间的延长 ,围岩冷却范围逐渐向围岩内部推移 ,推移速度逐渐降低 ;巷道壁面水分蒸发和风流相对湿度对靠近壁面处围岩温度分布影响很大 ,但对深部围岩温度分布的影响逐渐变小 ,所以对调热圈半径的影响很小 ;岩石导温系数对调热圈半径及其内部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巷道壁面风流与围岩的换热系数和巷道的几何尺寸对巷道围岩的冷却范围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