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99篇
安全科学   788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797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22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西南地区不同地形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西南地区不同地形对于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以及各个水汽团在地理上的分界线,选取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及横断山脉3个地区共10个研究点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析了西南地区大气降水中δD、δ18O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初步建立了3个地区大气降水线,探讨了降水稳定同位素与温度、降水量及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并利用HYSPLIT4.9模型分析追踪冬夏半年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运移路径。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高程效应;δ18O=-0.0028H-3.93,R=0.89,降水中δ18O和δD值表现出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部与横断山脉地区逐渐贫化的趋势,季节变化规律特征为冬半年整体偏重,而夏半年整体偏轻。同时西南地区除昆明与成都地区外,d值整体上表现出夏低冬高的特征,符合我国季风降水影响区域的特点。3处地区大气降水线(LMWL)与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相比,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东部及横断山脉地区斜率与截距明显偏小,而云贵高原斜率与截距偏大,其主要与水汽凝结时温度、蒸发条件、水汽来源以及输送方式有关。温度效应和降水量效应在不同地区主导性存在差异,四川盆地地区、云贵高原地区、青藏高原东部以及横断山脉地区整体上不存在温度效应,存在显著降水量效应。西南各地区主导型水汽团也存在差异性,通过对不同地区冬夏季风期间主导型水汽团初步分析,受单一性水汽团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与东北部,而受多种水汽团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北部与东南部;贵阳-安顺一线处于西太平洋水汽团与孟加拉湾水汽团交界处,成都-卧龙-黄龙一线处于西太平洋水汽团与西风带水汽团的交界处。 关键词: 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水汽来源;不同地形;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992.
疫情当前,贵港市应急局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与春节期间安全生产明查暗访相结合,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坚持“快、准、优”,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截至2月10曰,全市发生各类生产经营事故27起,死亡11人,同比分别下降22.9%、15.4%,没有发生较大、重大事故。  相似文献   
993.
以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铁屑、蒙脱石、碳酸钙和羟基磷灰石4种稳定剂对土壤中Pb,Zn,Cd,Cu 4种重金属的稳定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稳定剂稳定效率的大小顺序为:羟基磷灰石碳酸钙蒙脱石铁屑。当稳定剂质量分数为10%时,羟基磷灰石、碳酸钙、蒙脱石和铁屑对Pb,Zn,Cd,Cu 4种重金属的平均稳定效率分别为99.63%,98.53%,97.15%,86.95%。未加稳定剂时,土壤中的Pb以残渣态为主,Zn以残渣态和可交换态为主,Cd以残渣态为主,Cu以残渣态和可交换态为主;加入稳定剂后,土壤中4种金属可交换态的所占比例(简称占比)均显著降低,还原态的占比明显增大,残渣态的占比略有增大,氧化态的占比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94.
995.
采用化学还原技术,添加硫代硫酸钠、硫酸亚铁、连二亚硫酸钠、硫化钠处理某化工厂遗留地的铬污染土壤,考察了4种还原剂处理铬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养护时间为30d时,4种还原剂对土壤Cr(Ⅵ)的稳定效率均高于90%,其中采用硫代硫酸钠和硫酸亚铁的稳定效率分别为99.1%和96.8%;硫酸亚铁、硫代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钠和硫化钠对土壤Cr(Ⅵ)的还原效率分别为74.2%、64.1%、52.7%、49.2%;连二亚硫酸钠和硫化钠处理后土壤中铬有效态无明显变化,硫酸亚铁和硫代硫酸钠处理后土壤中铬有效态有所下降,占比(质量分数)从原土的27.4%降至14.0%、21.4%,残渣态从原土的23.4%分别增加至39.8%和39.7%,稳定性增强。在相同投加量下,硫酸亚铁是处理铬污染土壤效果最佳的还原剂。  相似文献   
996.
为考虑岩土体剪胀特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非关联流动法则,利用等效内摩擦角的概念对原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修正,以修正后的等效参数c*,φ*探讨剪胀角对岩土体强度的影响,结合传统强度折减法以及基于临界曲线的双系数折减法,求解基于修正后等效参数计算的边坡安全系数,并给出安全系数的取值方法。结果表明:采用等效参数来考虑剪胀角的影响是可行的;随剪胀角的增大安全系数增大,且增长速度变缓,剪胀角在0~25°范围内对安全系数的影响显著,在实际工程计算中需要考虑剪胀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临界曲线的双系数折减法可较为直观地体现出剪胀角的影响程度,在研究剪胀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时可采用此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97.
非煤矿山安全知识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矿山安全生产问题、矿山安全生产法规、矿山安全管理知识、矿山开采安全保障条件、地下矿山通风、地下矿山顶板事故预防、地下矿山爆破事故预防、地下矿山火灾预防、地下矿山水灾预防、矿山防尘防毒与防氡、露天矿爆破安全、露天矿边坡事故预防、尾矿库事故预防、矿山应急预案与矿工救护等等。非煤矿山之所以被称为“高危行业”,这是由于该行业的工作对象和性质所决定的,非煤矿床开采的每一步几乎都充满着高风险。  相似文献   
998.
以小浪底水库下游武陟湿地为研究区,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期滨河湿地地下水与河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水体阳离子以Na+、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调水调沙初期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Na型;调水调沙中期和末期河水均为HCO3·SO4-Na·Mg型,地下水均为HCO3-Na·Mg型.水库水沙调控过程中,水体的水化学组分从受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溶解的共同作用过渡到以碳酸盐岩溶解为主.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河水与近岸带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逐渐富集,表明河水来源于上游水库表层水和大气降水,地下水则受到河水与大气降水的共同补给.在上游来水与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下,滨河湿地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转化主要发生在近岸带(距离河岸0~100 m内),表现为河水补给地下水,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增强.  相似文献   
999.
焚烧炉控制旨在使城市垃圾经处理后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标,既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针对垃圾焚烧过程中由于燃烧对象复杂性导致的控制难题,提出了一种对垃圾焚烧系统实施优化控制的仿人智能控制策略。研究出稳定燃烧评判指标、控制模型、工程控制算法,并进行仿真试验。系统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仿人智能控制策略鲁棒性强、控制品种好,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00.
淮河中下游沉积物PAHs的稳定碳同位素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淮河中下游水相、悬浮物、沉积物中的PAHs(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在探讨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揭示研究区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 结果表明:水相中正阳关的ρ(PAHs)最高,达5.01 ng/mL;悬浮物和沉积物中以蚌埠闸的w(PAHs)最高,分别为9.85和1 175.02 ng/g. 沉积物中PAHs的δ13C在-39.4‰~-17.6‰之间.正阳关、平圩、洛河和蚌埠闸等采样点的高环PAHs的δ13C比低环PAHs的小,表明高环PAHs富集12C(轻碳同位素),显示燃煤源为主要污染源;但这4个采样点PAHs的δ13C与燃煤烟尘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表明除燃煤源外可能还存在着少量其他污染源. 双沟镇高环PAHs的δ13C比低环PAHs的大,表明高环PAHs富集13C(重碳同位素),可能是微生物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